克己复礼导学案语文版教案.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克己复礼》导学案 制作:郸城二高 高二语文组窦慧杰 时间: 教学目标: .理解“礼”和“仁”的含义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背诵重点章节(, ,,)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以及谓语前置的作用,了解孔子仁礼的阐述。 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孔子的问答,理解“礼”与“仁”的关系,思考“礼”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预习必读 一、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 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 “仪制”)。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 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礼,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孔子最为推崇的是周礼,因为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为周代的礼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又对此有了增减,所以变得完美丰富了。概括地讲,周礼包括三个层面——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他比礼节更细,更繁琐。礼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 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礼记檀弓上》中说道有一个叫伯高的人死了,孔子却到了他的学生子贡的家里里去哭。这让大家很纳闷吧,为什么他不到伯高的家里去,却到子贡的家里 哭呢?在失去亲人时的哭也是很有讲究的。孔子说如果死去的这个人与我是兄弟关系,那我就得到祖庙里去哭;如果死去的那个人是我父亲的朋友,我就得在祖庙外面哭;如果那人是我的老师,我就在他的正寝就是主卧室里哭;如果那过世的人是我的朋友,我呢就在正寝的外面哭;那人如果跟我是泛泛之交,我就得在郊外哭。可是孔子想伯高和我是什么关系呢?似乎比泛泛之交要深一点,但还没有达到朋友的程度,他想那我得去哪儿哭呢。我和伯高的关系该去哪儿哭,周礼中没有规定。既然周礼没有规定,我就创造礼。伯高是子贡介绍我认识的,我就到伯高的家里去哭吧。 再说哭吧,孝子之丧亲也,哭而不偯。在父母去世的时候不能拉长声音地哭,而是要真情流露,丝毫不做作。而在堂兄弟党姐妹这类人去世时的哭法就得是三曲而偯,就是那种音调有高低有起伏的哭法。 这就是礼当中的一个很小的细节,礼的内容还很多很多,我们以后慢慢来认识。孔子推崇周礼,所以孔子最为崇拜的一个人就是周公。 二、“克己复礼”是春秋时代的一句格言。 原意似乎是: “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 ”这种解释表面看来没有问题, 甚至有些一老生常谈的味道。仔细分辨,我们要问:一、欲望一定不好,以致必须克制吗 ?二、欲望若是随人性而有, 则人性岂非具有恶的成分 ?三、礼是外加在人性之上的规范吗 ?人的欲望 是恶的, 只有合于礼的才是善的吗 ? 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像颜渊这样的第一流学生, 在请 教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的回答居然是“克己复礼为仁” 。他接着说: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我特别感到兴趣的是“为仁由己”四字。前面才说“克己” ,接着就说“由己” ;前面的“己”是不好的欲望,后面的“己”却又成为善行的主体,这中间如何转换 ? 如果按照旧解, “克己复礼为仁”一语,不但无法回答前面所设 定的三个问题,而且产生新的困难:以礼为仁之判准。这一点无法呼应孔子的立场: “人而不 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在此,仁是礼乐的根源。当然,仁与礼可以相应, 但是当不至于肯定“以礼为仁之判准” 。那么,有无他解 ? 透过“为仁由己” ,我们知道人的主 动性与负责性是“为仁”之关键。依此思考“克己复礼” ,则“克己”是“自为主宰或能够自 己做主”,“复礼”是“实践礼的要求” 。合而观之,一个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 是“仁”,也就是“人生正途”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此 一来,不必担心“欲望是善是恶”的问题,却把焦点转向人的主动及负责态度,其中要点在 于人的主体自觉。若以“克”为“克制” ,难免觉得自己处处都是毛病;若以“克”为“能够 做主”,则自我显示向善动力,可以主动负责安排人生。何者比较符合孔子原意 ?我想是后者。 因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 ,其中已经包含了“克制欲望”在内。 知识积累 一、找出

文档评论(0)

138****55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