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中学一年级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南移.ppt

北京版中学一年级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南移.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济重心难移 同学们,我们知道,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南沿海地区最发达,内地次之。总体说来,南方好于北方,东部优于西部,正因为如此,国家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这是现在的情况。其实,在中国古代,北方的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北方的发展水平高。那么,后来南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出现南移?这种南移从什么时候开始,又到什么时候完成?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耕获图》 牛耕 灌溉 插秧 收获 扬场 入仓 看图识农事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掌握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2.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3.掌握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4.掌握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 新课探究 一、南方人口的增加 阅读课文,回答南方人口增长的原因。 1.两宋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1)生产工具的改进 秧马的发明(宋朝) 二、南方农业的发展 翻车的推广(汉朝) 筒车的推广(唐朝) (2)农民更加注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 农民在水田插秧(现代) (3)占城稻、小麦的推广 水稻 小麦 结果:农业技术的进步、粮食品种的增多和种植面积的扩大,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水稻种植由南往北推广 小麦种植由北往南推广 棉花种植由南往北推广 (4)经济作物的栽培在宋代发展迅速。 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点大,都是宝中宝。 生在山上,卖到山下,一到水里,就会开花。 不是桃树却结桃,桃子里面长白毛,到了秋天桃熟了,只见白毛不见桃。 1.丝织业:宋代丝织业发达,种类繁多,产量、质量和刺绣工艺远超前代。 2.制瓷业:制瓷业在宋代空前繁荣。 北宋时期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三、南方手工业的发展 3.造船业:广州、泉州的造船业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南宋棉毯 南宋《耕织图》图(局部) 1.丝织业 宋罗衣 宋锦袍 宋代海船 2.造船业 青影观音坐像 缠枝牡丹纹梅瓶 瓷器 3.制瓷业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从夏商到秦汉时期,我国经济的重心一直在北方。三国起开始南移,南宋时完成南移。 开始南移 南移加快 完成南移 三国两晋南北朝 1.农业的发展 农具的改进(秧马、翻车) 农作物品种的推广和交流(占城稻、小麦、棉花) 2.手工业的兴盛 纺织业(苏州、杭州、成都) 制瓷业(景德镇) 采矿业(采煤技术) 3.商业的繁荣 货币的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城镇的发展(东京、临安) 海外贸易繁荣(泉、广、明) 农业 手工业 海外贸易 表现 中心 (1)改进农具和耕作技术(2)粮食产量提高(3)经济作物推广 (1)丝织业:产量、质量超前代(2)采煤技术领先产量大(3)新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 (1)重要外贸港口的出现(2)设立市舶司(3)番坊与番市(4)外贸范围广:泉州为起点,通往日本、朝鲜、非洲东海岸各国、阿拉伯半岛 苏湖地区 “苏湖熟,天下足” 景德镇 广州、泉州、明州 课堂小结 1.“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全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 其方向是( ) A.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B.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 C.从长江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 D.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A 随堂训练 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 至南宋时期最终完成。以下关于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 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南方为少数民族政权,政治清明 B.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C.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A 3.下面是宋朝时期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是( ) A.耧车 B.翻车 C.秧马 D.筒车 C 4.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交子 B.会子 C.关子 D.铜子 A 赵氏慌忙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文中的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______》中的一个人物。 (2)把文中带点的词换成另一个词,意思保持不变。 登时:___________

文档评论(0)

tpxxzh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