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各地的过年习俗.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福建各地的过年习俗 亨崇说,早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君之前,福州人便开始为新年而忙碌。按福州人传统,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便不杀生,所以正月要食用的肉类就得在这之前准备。家中妇女把杀好的鸡和猪吊在天花板上,等晾干后炖熟,放在瓮内用酒及多种配料腌制。 侯亨崇说,这样一瓮食品,不仅是团圆饭桌上的佳肴,往往还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底。 到了除夕,吃团圆饭前,福州人都要先祭祖,在众多祭品中侯亨崇对马蹄和年糕的印象最深刻。马蹄长在田地里,生命力很强,以马蹄祭祖,有希望祖先保佑有关人家后继有人的含义。 福州人的年糕跟本地市场常见的年糕不同,它的大小犹如一个托盘,口味也不一样,所以每年福州会馆都会替会员订制年糕,好让乡亲能品尝到别具福州风味的年糕。 祭祖时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后盛在盘里摆上供桌。福州人很重视年糕,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团圆饭桌上的一道饭后甜品,即使不吃,饭桌上也少不了它。此外,红糟鸡、福州鱼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团圆饭桌上的美味食品。 福州人还有一个颇有趣的年俗。吃过团圆饭后,父母都要用卫生纸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无忌,若小孩说错了什么话,希望神明不会怪罪于他。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饭是盛在一个竹篾编的容器中,当中要插一朵纸红花,周围则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 根据传统这天福州人还要吃一碗太平面。那是用红糟鸡汤泡的面线,面里还要加两个鸡蛋,现在也有人以鹌鹑蛋取代。顾名思义,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侯亨崇记得,福州人的元宵节也很热闹。游神是一大节庆,响彻云霄的鼓乐声,簇拥的群众,此起彼落的爆竹声,把喜庆的气氛推向最高潮。 侯亨崇于 1959 年 20 岁那年回到新加坡。这几十年来,因为各种因素,福州人过年的传统习俗已无法完整保留下来。 侯亨崇说,比如很多福州家庭都加入了非福州籍成员,为了适应不同籍贯成员的饮食习惯和喜好,这些家庭不得不加入一些非福州食品,使得团圆饭桌上的食品再也不是单纯的福州食品了。 他说 : “这是时代改变的结果,年长的福州人不应固执己见,在以和为贵的原则下,我们应顺应时代作出适当的调整。” 莆田市辖的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只称兴化。兴化人家俗例,从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早开始,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全中国都一样。但在兴化,至今还沿袭“做大岁”、贴“白额春联”的习俗 ,, 明嘉靖 41 年 11 月间,倭寇进犯兴化,杀戮掠夺,至次年正月底始退,城中尸骸遍地,惨不 忍睹。 农历二月初二日,出外避难的人陆续回来,悲喜交集,既为幸存者庆幸,又为死者悲伤。此时亲友之间急先互相探望,然后擦干眼泪,重过春节,补做大岁,庆贺光复。 因家家都没过大年节,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以后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 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 ( 仙游则是在初五“做大岁” ) 。并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 后来因感到春节期间互不登门,终究不便,就变通为初一日如已到亲友家拜年过,初二日就不必忌讳了。 全国各地春联均为一色满红,唯独兴化春联有一段两寸长的白色联头,红白相间,格外醒目。 相传清兵入关后,实行高压政策,滥杀无辜,不少人家因办丧事贴了白联。时值春节,清廷又强令家家户户贴红联,以饰“国泰民安”。有人在贴红联时,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哀。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额春联”习俗,流传至今。 正月初一,常称为“过年”、“过新年”,可见“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 “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 ( 其间只有唐玄宗、唐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 ) 。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又称“元日” ; 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以 1 月 1 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但仍习称为“年”。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 民谣云 : “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 ( 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 ); 初四神落 地 ( 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 ); 初五舀肥 ( 掏粪便,农事开始 ); 初六隔机 ( 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 ); 初七七元 ( 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 ); 初八完全 ( 年糕吃完了 ); 初九‘天公生’ ; 初十好食天 ( 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 ); 十一请女婿 ; 十二倒去觅 ( 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 ); 十三吃糜配芥菜 ( 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 ); 十四结灯棚 ; 十五上元丸 ;

文档评论(0)

188****78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