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在门诊健康教育的应用浅析.docVIP

中医理论在门诊健康教育的应用浅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理论在门诊健康教育的应用浅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门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据门诊病人的特点,选择适合的门诊健康教育方式,结合中医学调摄精神,合理适度的运动,饮食起居要有规律,切断病邪途径等治未病的理论,开展门诊病人健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医学理论 门诊 健康教育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s health awareness gradually increased, health education has bee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work of the clinic. A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tpatient, select the appropriate outpatient health education, 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cuperating spirit, treating disease theory reasonable moderate exercise daily diet should be the law, cut off evil ways and so on, to carry out health education has played a positive outpatien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Clinic Health Education 所谓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升人群的健康意识及健康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门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据中医学理论,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是由于先天不足、劳逸失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居处不慎、年老体衰等因素引起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和所致。把中医学强调“治未病”的理论引入健康教育中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门诊病人的流动性大;病人停留时间短;就诊人的职业、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状况、文化习俗、对医疗的希望、需求无从知晓;每个病人的疾病的病因、病种、愈后各有差异[1]。 针对门诊病人的特点采取简洁、明快的答复,态度要和蔼,以减少、消除病人的急情绪。通过候诊教育、口头讲解、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专栏”、接诊教育、门诊咨询教育、健康处方等多种形式以满足不同就诊患者的需求。 3.1调摄精神,强调精神因素与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真精元气为生命始生之物质,精神、意志是人的根本,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强烈、反复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导致发病。在疾病的`过程中,情志不畅可使疾病恶化,而精神愉快,则有利于健康。中医也强调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剧,人们的情绪经常处于紧张之中,许多人出现失眠、健忘等神经衰弱症状,甚至导致精神障碍。 3.2合理适度的运动 我国提倡仿生医疗体操的历史十分久远,汉代的华佗创造了“五禽戏”,即模仿五种动物的姿态来锻炼身体;唐代的孙思邈提出“每日必须调气补泄,按摩导引为佳”,其长寿的奥秘是“四体勤奋,每天劳动”。此外,后世不断演变的太极拳、鹤翔桩、易筋经、八段锦等多种健身方法,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预防疾病的发生。所以动静结合、劳逸适度、起居有常即可健康长寿[2]。 3.3饮食起居要有规律 说明疾病与饮食是有关系的,也是“治病必求其本”的体现。“药以却之,食以随之”,所吃食物是治疗疾病的,通常称之为“食疗”,使“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孙思邈注重饮食疗法,强调“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充分说明了合理饮食的重要性[2]。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指出能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并对饮食、起居、劳逸做出适当安排的人,可益寿延年。 3.4切断病邪途径 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对传染病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天行瘟疫,取初病衣服,于曾瓦上蒸过,则一家不染。”清代曾制定了将患天花病者迁移隔离的规定,并设置“查痘章京”之官职以管理此事。《诸病源候论》[2]曰:“人感病气,转相染易

文档评论(0)

scj112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13057136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