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对联而精彩.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堂因对联而精彩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不仅能写景状物、抒情言志,还能说古道今、褒贬讽喻。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期末复习阶段时,若能巧妙借用对联,将对总结课文内容、把握课文语言等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虽然学生在此之前没有系统地接触过对联,但通过古诗词、小古文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炼字、概括等技巧,为对联的学习奠定了一些基础。近日,笔者就带领学生围绕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利用对联展开复习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开始先向学生讲清必要的对联知识。对联有三要素: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立意新美。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做到“字数相等、简单对仗、内容关联”即可,至于“平仄押韵、立意新美”可从宽处理。 我先出示自行创作的对联: 海伦不屈不挠 阿炳持之以恒 上联出自《海伦·凯勒》,下联出自《二泉映月》。各六字。“海伦”对“阿炳”,同为人名;“不屈不挠”对“持之以恒”,同为赞美二人的优秀品质。这就是一副完整的对联。 学生初步感知到了从课文中提炼对联的方法和方向,进而开始仿句练习。仿句是让学生照样子模仿,在模仿中学习对仗。一般出示上半句,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练习,如,“司马迁写千古名著”(《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让学生再写一句这样结构的句子。学生很快从课文中找到答案:“阿炳创不朽音乐”(《二泉映月》)。但同时发现字数不对,“阿炳”两个字,“司马迁”三个字,一时间眉头紧锁。有学生说把“司马迁”简称为“司马”,我给予肯定。但有一学生说“阿炳原名华彦钧”,不妨改为“华彦钧创不朽音乐”,如此就完美了。我大加赞扬。 我出上联:“儿童如海棠”(《只拣儿童多处行》)。学生重读课文概括出:“童年似春天”。我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有学生对“红领巾喜知春亭畔”(《只拣儿童多处行》),还有学生对“解放军救人民群众”(《大江保卫战》)。开始进行这样的练习时可以不必强调十分严格的对仗,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对联的基本特点。当学生基本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就可以逐步增加难度,通过一步步提高难度的训练,学生自然会从实践中掌握对仗要领,在模仿中悟出语言的精妙。 对联内容要求比较宽泛,可以概括课文主旨,可以概括人物形象,可以概括课文的情节线索,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既可对课文做全面的概括,也可以仅就自己感受最深刻的一点。可以单篇课文作对,也可以用两篇课文分作上、下联,还可以一篇课文作几联。学生初步掌握一些方法技巧后,我进一步引导他们借用对联总结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这一方法真的简练好懂。 例如,复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孟川杰创作出“前锋开路挖野菜,后卫殿后杀骡子”;复习《我和祖父的园子》,王子瑞创作出“蚂蚱草里蹦,蜻蜓天上飞”。谢宛桐根据《月光启蒙》的思想内涵创作出“月光明亮皎洁,童谣幽默风趣”;同样是《月光启蒙》,陈思则创作出了“哗哗小溪流水,轻轻三月和风”。 更有学生将两课相关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更精彩的对联。 孙丝雨: 金字塔巍然屹立 (《埃及金字塔》) 兵马俑举世无双 (《秦兵马俑》) 田翔升: 爱如茉莉情意浓 (《爱如茉莉》) 月光启蒙风趣多 (《月光启蒙》) 荣维如: 林间精灵灰椋鸟 (《灰椋鸟》) 平淡无奇茉莉花 (《爱如茉莉》) 杜思睿: 玉澜堂里海棠美 (《只拣儿童多处行》) 后花园中蜡梅香 (《早》) 学生有一定的对联基础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创作,学生的兴致被激发起来了。这样,学生的归纳能力、理解能力等都会得到培养。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兴致高涨的学生就把创作延伸到课外。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启发,不时有好对产生。我一旦发现好对就及时展示给全班同学共赏。欣赏对联的过程又是引导学生斟词酌句的绝妙时机。 杜思睿同学根据《望月》和《只拣儿童多处行》创作出“外甥瞪大眼睛,孩子挤出门外”。其实,这副对联很普通,缺乏神韵,尤其是针对《望月》和《只拣儿童多处行》这两篇诗意盎然的课文。但我首先肯定了这副对联是“对仗”的,然后又指出“完全可以通过修改,变得不一般”。我引导学生:“外甥瞪大眼睛”干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望月!” 是啊,上联多美:“外甥瞪大眼睛望月。”下联怎么办? 学生叽叽喳喳地开始讨论了。很快,有学生说“孩子跑出门外找春”,我同意:“行!但不美!” 学生又推敲:“孩子挤出门外寻春。”我赞同:“好些了!”继续启发:“寻春,不太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红楼梦》中有个人物的名称更符合这个场景!” 读过《红楼梦》的学生马上联想到了“迎春、惜春”,最后一

文档评论(0)

yz759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