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纣“象箸”到谢尔顿“筷子”.docxVIP

从商纣“象箸”到谢尔顿“筷子”.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商纣“象箸”到谢尔顿“筷子” 刘小方 七位主角围坐在一起用筷子吃饭,是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中最常见的场景。荧屏中,无论是在中式餐馆就餐,还是在家里吃中餐外卖,谢尔顿和朋友们都能熟练地使用筷子,场面自然和谐,仿佛筷子一直以来就是他们的餐具。近20年来,在欧美影视剧里,筷子的身影越来越多,无论是在好莱坞的爆米花电影里,还是在欧洲历史剧情片里,筷子都不时现身,成为最鲜明的东方文化元素。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全世界共有超过15亿人每天都使用筷子,差不多每四个地球人中就有一个人用筷子吃饭,如此庞大的数字和如此频繁的使用,都在告诉我们筷子的重要性。 3000多年前,筷子诞生于中国。汉代时向东传入朝鲜半岛,隋代时传入日本,唐代前后风靡越南以及东南亚地区。17世纪早中期,筷子现身于欧洲来华传教士的游记和信札之中,或许是因为猎奇,或许是因为方便,筷子被塞进他们的行囊,开始零星地登陆欧洲,并被摆上了欧洲皇室和贵族的餐桌。20世纪初,随着中餐、日餐等东方饮食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尤其是外卖以及一次性筷子的出现,筷子在全世界的旅行明显加速,逐步成为欧美普通人都熟悉的东方餐具。 古人的“筷”意生活 如果从餐具使用的角度来划分,人类的饮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手食、筷子和刀叉三类。其中手食是人类最早且延续至今的用餐形态,这种方式简单直接,无需学习即可掌握。时至今日,中东和南亚等地区仍保留着手食的传统。对于中国人而言,筷子不仅是日常使用的餐具,而且浸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处世哲学:标准的中国筷子长七寸六,象征着人间烟火,象征着人的七情六欲; 筷子上方下圆,与中国古人天圆地方、外圆内方的价值观相吻合; 用筷子时需要拇指、食指和中指相互配合,这又是“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具体体现……与刀叉相比,筷子要简约得多,一只手一双筷子即可完成夹、拽、撕、叉、断、绞等动作,比起左叉右刀的繁复使用,可谓简单又高效。 在汉语中,筷子最早被称为“箸”。《史记》中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的记载,说的是商代最后一个王—商纣王生活奢靡,使用象牙做的筷子,这件事让重臣箕子感到忧心和不安。从字形上看,“箸”为竹字头,说明其材质为竹。中国竹子资源丰富,筷子取材于竹,成本自然低廉,容易普及到民间。从字意上看,“箸”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箸,饭攲也”。对于“攲”,清代段玉裁注疏说“攲者倾侧意,箸必倾侧用之,故曰饭攲”,也就是说,箸是人们吃饭时用来夹菜的用具,因为夹菜时,筷子侧着才方便使用,所以用了“攲”字来说明。 虽然中国是筷子的故乡,但中国人普遍使用筷子的历史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久远。且不说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没有使用过筷子,就算到了春秋时期,周游列国的孔子及弟子们还是以手就食,没有用上筷子。成书于西汉早期的《礼记·曲礼篇》中说“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意思是说,大家一起吃饭时,不能只顾自己吃饱; 用手吃饭时注意手上不能有汗,以保持卫生。唐代孔颖达还就此注疏说:“古礼,饭不用箸,但用手。”事实上,中国人至今都称第二个手指为“食指”,其实就蕴含着过往人们手食的信息。 尽管如此,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要远远早于西方人使用刀叉的历史。在1988年出版的《历史上的食物》一书中,美国历史学家雷伊·坦纳希尔认为,10世纪以后,刀叉才作为餐具进入拜占庭帝国的厨房。在此之前,刀叉都大而长,是游牧民族狩猎的器械。到了14世纪,作为餐具的刀叉才逐步出现在欧洲人的厨房之中。但那时人们还是更倾向手食,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等都留有以手抓饭的历史画面。直到17世纪晚期,标准化生产的刀叉才被摆上普通人的餐桌。 中國人之所以用箸,与早期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密切相关。作为农业国家,中国人的蔬菜摄入量要远远高于肉类,因此不需要切割功能强大的刀叉。另外,儒家思想中的诸多表述,也提醒人们少肉多菜。如《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此外,中国人习惯吃热食、熟食,热的食物当然不方便直接手食,客观上也需要筷子这样的媒介。 “箸”什么时候被叫作“筷子”?这大概是明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了。明代江苏太仓州人陆容(1436—1494年)博学多识,曾任南京主事,所著《菽园杂记》中不仅对明代早期的朝野故事进行了详细描述,而且对家乡太仓、吴中等地的民俗多有着墨,其中就有关于筷子名称由来的记述:“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另有明代江苏松江府人李豫亨(生卒年代不详)在《推篷寤语·订疑篇》中记述:“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