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翻译教学理论模型的建构与实践.docxVIP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翻译教学理论模型的建构与实践.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翻译教学理论模型的建构与实践 【摘 要】传统的英语专业翻译课程以改错为主要教学手段,语码的转换只是机械的文本交互,滞后于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整合意象图示、认知参照点等认知语言学不同领域的理论框架,深入分析体验认知思维对翻译及翻译教学的影响,并提出建构认知翻译教学理论模型的想法。对燕山大学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测试结果显示,认知语言学对翻译及翻译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翻译教学 理论模型 一、引言 传统的翻译要求形式和意义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双重对等,过分集中于目的语文本(Target Text)和源语文本(Source Text),基于形式主义所设定的规则与理论忽视了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和体验性表征,以及人作为翻译主体的建构作用。相对的,传统的翻译教学中,经常“将改错作为教学手段,将老师提供的参考译文作为翻译课的终极目标”,不符合真实情况下翻译的本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林克难,2000),有悖于体验式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如果能够从心智语言的源头加强体验,研究认知过程中的译者在体验性上的差异, 在提倡加强译者语言修养时重视译者认知这一环节, 那么对翻译问题的认识将更加全面。”(陈吉荣,2011)认知语言学强调形式和意义并重,强调对语言进行理据性地解释。在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对翻译教学新模式的研究,必将对翻译教学活动产生积极影响。 二、认知翻译教学的理论基础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为依据,以意象图式和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着重从应用视角阐释翻译教学新模式:①翻译的体验性及对感知经验的体现关系;②意象图式保证意义为先的理念,同时还能保证具有调控限制规范的功能;③不同的认知参照点产生不同的突显,更强调了背景和图形移动性特征;④概念整合理论分析翻译活动中译者的思维认知活动,即译者转换意义时的心理运作过程;⑤语言对人类经验的体现关系以及文化对不同语言的制约关系。 翻译教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体系描述翻译现象及翻译过程,从语言外部、语言内部和人类认知三个层面解读翻译过程的理据性,从文化语境、源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等多层面解读翻译过程。“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相比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和传统语言学的翻译观,它突出了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蔡龙文,2010)认知视角下的翻译过程应在体验式理论的基础上,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反思在翻译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翻译认知模式的主要内容 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Johnson,1987)。人类通过意象图示理解和表达经验,把不同的经验域联系起来。不同文化的人都有基于体验而形成的意象图示,成为不同语言文化互通的基础,也是翻译的基础。 在意象图式的理念基础上,加入人的主体性,也就是说人们即便是在面对相同的现实场景时,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视点,即认知参照点,从而产生不同的突显。中译英时,译者应该知道突显的参与者特别是施事者经常作为主语,而突显程度低的对象则经常作为宾语出现;动词的选择要与主、宾的选择相匹配,并能再现情景的视角;其他的关系如地点、时间等可以以状语的方式明确表达(陈建生、吴曙坦,2004)。 通过调整认知参照点的方式能够更加迎合目的语说话和文化认知习惯,意象图式的作用不可忽视。当图式共相明显时,两种语言的语法构式可以在共有的图式概念系统中互相衔接,意象转换可以顺利进行;当图式共相不明显时,两种语言的语法构式无法找到共有的图式概念系统,这时识解转换就发挥作用,对此进行修补(陈吉荣,2010)。比如,“热得我满头大汗”翻译成 “I’m all in a sweat”。原文的意象图式是coverage,“我的头”被“大汗”覆盖。按照原文的意象图式,如果主语是“my head”,可以翻译为 “my head is covered with sweat”;如果主语是“sweat”可以翻译成“sweat is on my head”。从人类的体验角度来看,如果head都是大汗的话,body也会有汗水,汉语用“满头”,视觉中最凸显的部分来表示汗水的位置,体现了概念借喻中“部分(head)代整体(body)”。英文翻译中,要把概念借喻还原,翻译要变成“I am covered with sweat”和 “sweat is on me”。 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接受程度,两者都不符合英文的习惯用法。这就要体现出认知参照点的转变导致意象图式的转变,从中文的coverage图式转变到英文的containment图式,I(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