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历史_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情画意话历史,妙趣横生历史通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二、重难点: 1.重点 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2.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1.讲述法、讲解法;2.小组讨论法;3. 提问探究法;4.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根据课本内容重新整合、扩充,并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充分体现分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2.布置学生搜集近代交通工具的演变以及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的变化,在搜集材料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内化课堂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简短语言导入:一部完整的近代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今天我们来学习八上最后一个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八单元共包括两课时,今天学习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新授: 设计思路:我将课本的两目内容重新整合为两个篇章:第一篇章:经济的变化;第二篇章:社会生活的变化。每个篇章内又将课本内容重新整合,旨在使重点更加突出,更好地梳理体系,从而化繁为简。 第一篇章:经济的变化 重新整合为两部分: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导入:刚刚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以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吴氏家族的史实为背景,讲述了清末出身民间的陕西女首富周莹跌宕起伏的励志传奇人生 。 2.名词解析:近代民族工业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填表) 4.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小荷才楼尖尖角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千呼万唤始出来 民族资本主义高潮----忽如一夜春风来 民族资本主义衰败----无可奈何花落去 通过表格,将课本知识梳理成清晰的体系,并体现出与语文学科的知识迁移。 5.通过对张謇、荣氏兄弟等事迹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民族企业家的爱国之情。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 通过两幅地图的标识,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薄弱、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体现出与地理学科的知识迁移。 第二篇章: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生交流收集的图片和材料 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补充世界史的相关史料,体现出与世界史的知识迁移。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三)小结并导入下一节课: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冲击了中国,引起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教育等各方面的变化。下节课讲授: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练习巩固:为体现分层次教学,设计梯度练习题,实现了“跳一跳、摘桃子”的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五)情感升华:中华复兴之路: 随着习总书记提出的 “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搭建了全球经济开放合作的新平台,也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增添了新动力,相信“一带一路”必将造福人民,带领中国民族工业走向腾飞! 学情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中,坚持从学生出发,该如何让学生走进历史呢?那就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学生需要的是生动鲜活的历史课堂,学生需要的是能获得学科能力的历史课堂,学生需要的是能触动灵魂的历史课堂,学生需要的是一个能延伸到课外的大课堂。通过三个“为什么”问题入手分析学情。 一、学生思维特征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认知发展和初中历史教学两个角度来分析学生的特点。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讲,这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11、12岁以后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并且能够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部分孩子处在具体运算阶段,部分孩子处在形式运算阶段。根据学生特点,从历史教学而言。我们的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逐步引导通过多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