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 张曙光 生于1976年的育邦正好小我二十岁。按照艾略特在《叶芝》一文中的说法,二十年应该是一代人的周期(现在也许变得更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赖以成长的社会文化背景,有自己不同的趣味和偶像,体现在写作上,也会有自己不同的关注点及在艺术上的追求。这或许构成了一代代人不同的特质和文化使命。“使命”这个词也许略有些大,但就每一代人来说,确实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和挑战,在写作上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读育邦诗集《伐桐》,我更加坚定了这样的看法。透过里面的诗作,我看到诗人在审美意趣和诗艺上的追求,这与我这一代人也包括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的关注点有很大的不同,这里面既不乏对传统的传承和延续,更有某种程度上的修正。這种不同,既是顺应了时代的变化,也多少带有因个人修养、趣味和地域上的因素而产生的主观性。在我看来,这如果不能概括为一代人的写作趋向,至少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几年前在一次诗会上,我认识了育邦,他留给我的印象是沉静安稳。而在朋友们的眼中,育邦是一个兴趣广泛、修养全面的人。他生活和工作在南京,作为一个北方人,光南京本身还不能带给我足够的联想,但如果采用南京的旧称金陵,它就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浓郁的文化意蕴:六朝古都,江南形胜,有着太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风流余韵。少年时读《桃花扇》,便记得“金陵王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这样的句子。与同属江南的其他城市相比,它在风光旖旎外更加拥有一种恢弘的气度和历史的沉重感。我想这些风物人情和文化积淀肯定会对育邦的写作风貌的形成产生影响。在这部集子里,我们依稀看到传统文士和现代知识分子合二而一的形象,作品在呈现江南风情的同时带给我们现代人的所思所感。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结合得水乳交融,并没有任何违和感。我想正是这些引发了我的兴趣,也带给我写作上的某种启示。 我想从那首《伐桐》谈起。这首诗立意深邃悠远,耐人寻味。他的诗集正是以这首诗来命名。诗中提到的青桐是梧桐的别名,而梧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诗经》中就有关于这种树的描写:“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此后在历代的诗词歌赋中都可以找到这种树,并可感受附加其上的浓厚的诗意。梧桐木质适于做琴,又与浴火重生的凤凰联系在一起。在这首诗中,作者从一个自然情境入手,在不动声色间赋予全诗一种超现实意味。当听不到任何声音的伐木者若无其事地砍下那棵青桐,变化出现了: 砾石在他客观的瞳孔里 流动,与泥土及烟霞 汇聚为溪浪 “客观”在这里是一种不依赖主观意识的真实呈现,还是在暗指伐木人因情感缺失而变得机械?伐木人是否可以被视作现代人的象征?这里是在痛惜自然被无端破坏,还是暗喻着人类文明的式微并唱出挽歌? 在诗的结尾,作者这样写: 栅栏里,火焰的手指 在歌唱 蝴蝶身披黑袍 从盲目中飞出来 在攀升的雾霾中 交媾,孕育 一个有限的春天 诗的最后一节写得优美而诡异。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在火中没有出现我们期待的浴火重生的凤凰,而是身披黑袍的蝴蝶,这些似乎与第一节中提到的“火山情人”产生了某种关联。春天因蝴蝶的出现而得到了孕育,然而却是有限的,有限是时间上的,也是程度上的;是当下和局部,而非全部和永恒。对应前面诗节中的“坠落”和“流动”,一种无奈感跃然纸上。这些是否会让人联想起艾略特对荒原的书写? 在这首诗中,作者似乎有意隐藏起自己的情感指向,似乎在践行威廉斯的说法:没有观念,除非在意象中。这看似一首纯客观的诗,全部是用意象来呈现,意图因而变得隐晦。但我注意到,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几个近乎抽象的词语,除了前面提到的“客观”,还有“盲目”“有限”。这些词在诗中略显突兀,但我想可能是有意为之,就如同一些现代绘画中在具象中出现符号和标识,既起到了调节同时也起到了引导作用。这些本属于哲学概念的词语把我们引向了另一个向度,指示着我们去作更深的思考,而不仅仅把它作为一首抒情诗来读。 在另一首题为“返乡”的诗中,诗人这样写: 我背负木剑 从世界的另一边 乘船归来 车轴河里落满了我的光阴 在海的那边 靠近星辰居住的小镇 是我的故乡 我从粮站码头上岸 我拥有无限的时间 木瓜树下有一条小路 那是诗人的秘密小道 后来,木瓜树被砍伐了 它只能悬挂在夜空中 杜鹃的啼鸣依旧回荡在小树林中 已成为古老的遗迹 风,雪,带血的玫瑰 为我拂拭忧伤 哦,那颗小时候的心 在灰尘中发光 河流呜咽,大海咆哮 突然大声说出 那些淹死的孩子的名字 ——他

文档评论(0)

yz759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