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史课件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ppt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陈独秀 李大钊 一、新文化运动 1 .背景: ①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 政策 。复古思想到处泛滥。 ②帝国主义分子也支持袁世凯的尊孔复古政策。 2 .兴起的标志: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 《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 号。 3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4 .四个代表人物及新文化运动的 主要阵地 陈独秀 、 李大钊 、 鲁迅 、 胡适 5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 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6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宣 传马克思主义成为这一阶段的主流。 1918 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 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 1918 年底,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 了《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 义。 二、五四爱国运动 1 .背景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更 是加紧侵略中国,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签订。 ②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 割剧混战使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队伍的壮大、人民思想的解 放,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活动。 2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 . 五四运动的爆发 时间: 1919 年 5 月 4 日 地点:北京 天安门集会 示威游行 参加人:学生 口号 : “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 ” “废除 二十一条 ” 陈独秀、李大钊领 导了北京的学生运 动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 . 北洋军阀政府镇压爱国学生 三、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 . 全国各地 学生起来声援北京学生运动 2 . 6 月 3 日以后, 上海 工人大罢工,支援学生爱 国斗争。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相继罢工。 无 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中心也由北京转移 到上海。 上海等地的工商业者也举行罢市。 3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迫使北洋军阀政府 释放被捕学生 , 撤销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 卖国贼的职务,并拒绝在对德“和 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 步胜利。 四、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 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 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 起了重要作用。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十月革 命以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 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五四爱国运 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 、《民报》 B 、《时务报》 C 、《国闻报》 D 、 《新青年》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①陈独秀②黄遵宪③李大钊④胡适⑤鲁迅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③ ④⑤ 3 .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运动 的主力是 A 、学生 B 、知识分子 C 、工商业者 D 、无产阶级

文档评论(0)

sunmu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