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标故意侵权的体系化规制.docx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商标故意侵权的体系化规制 王国柱 内容摘要:对商标故意侵权进行体系化规制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商标权益、遏制故意侵权。故意侵权的规制方式与商标法的保护对象具有契合关系。商标法对故意侵权的规制集中体现在规制商标恶意抢注、将故意帮助他人侵犯商标专用权行为认定为侵权行为、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等三个方面。关于商标恶意抢注人主观上的“认识因素”是“明知”还是“应知”存在着认识分歧。商标法没有明确规定恶意抢注人对被抢注商标的使用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没有充分考虑到区分间接侵权人主观故意与过失的价值。应当将“故意”的认识因素限定为“明知”,并将“明知”区分为“实际明知”和“推定明知”。在立法表述上用“故意”取代“恶意”。在司法实践中,将“恶意”作为“故意”的严重形态进行考量。仅以“故意”作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情形应当限于“侵害法益”。应当为故意侵害商标权益的行为一体设置相应的惩罚性赔偿责任。 关键词:故意侵权 明知 恶意抢注 惩罚性赔偿 体系化 法益侵害 中图分类号:DF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039-(2020)05-0140-150 根据行为人主观过错形态的不同,商标侵权行为可以分为故意侵权和过失侵权两种形态。故意侵害商标权的行为在责任构成和责任承担等方面异于过失侵权,故意侵权行为具有独立规制的价值。近年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主基调。修订的《商标法》明确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故意侵害商标权的行为已经成为我国商标法重点规制的对象。但是,我国商标法关于故意侵权的规制尚欠缺体系化的制度设计,存在核心范畴界定不明晰、规则设置标准不一致、侵权规制环节不连贯、法律规范体系不协调等弊端,无法提供充分、明确的行为指引和裁判依据。笔者拟从“故意”在侵权认定和责任承担方面的功能入手,梳理有关商标故意侵权规制的法律规范,在充分检视现有制度不足的基础上,探索体系化规制商标故意侵权的路径。 一、故意侵权的规制方式与商标法保护对象的契合 故意是行为人明知其行为会发生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后果,仍有意为之的一种心理状态。〔1 〕故意是认识因素(预见到损害结果的发生)和意志因素(期望和放任)的统一。〔2 〕具体而言,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明知”,根据行为人是期望还是放任损害结果的发生,可以将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从故意侵权导致的法律后果来看,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可以影响到侵权责任的认定和承担。一方面,在行为人故意的情形下,对因果关系的认定可以采取宽松化的方式,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加害行为,即可认定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另一方面,故意可以导致损害赔偿责任的加重,对于实施故意加害行为的侵权人可以施加惩罚性赔偿责任。不仅如此,从规制故意侵权的角度来看,基于故意侵权的独特属性进行规则设计,可以为不同形态权益的保护提供更为妥适、充足的制度供给,此种价值在商标权益保护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基于故意侵权进行制度设计的两个面向 1.将“故意”作为特定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在过错程度方面,故意具有高于过失的主观恶性。在法律没有对行为人的主观过错程度作出特别规定的情形下,主观上具有故意心态的行为人相较于主观上具有过失的行为人更容易被认定为侵权,故意侵权人承担较重赔偿责任,乃至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可能性也更大。这是故意侵权人触发“过错机制”后产生的合理结果,体现了“动机——行为——责任”的自然演进过程,也体现了侵权责任法对故意侵权行为的根本否定,也能够发挥侵权责任法惩戒、预防故意侵权的功能,最终实现对权益的充分保护。实际上,故意侵权规制机制所蕴含的制度功能还不止于此。侵权责任法除了具有权益保护的价值之外,还应当为行为人的行为自由保留空间,即在保护权益与保障行为自由之间维持平衡。如果片面强调对权利人的保护,只要行为人具有过失就可能承担侵权责任,将会不当地增加行为人的负担和风险,限制其行为自由。相反,如果针对一些特定情形,为行为人设定较高的过错门槛。例如,只有在行为人具有主观故意的情况下才承担侵权责任,将会为行为人提供更多的行为自由,也能够增强侵权责任承担的正当性。民法领域已经存在以故意作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制度安排,例如,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对故意和过失进行了二元区分,德国民法典第826条规定了“违反善良风俗的故意侵害”。〔3 〕我国民法典总则编第43条第3款规定:“财产代管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失踪人财产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综合来看,以侵权故意作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情形主要包括第三人侵害债权的侵权行为;商业侵权中的妨碍经营侵权责任;违背善良风俗对他人进行侵害等。从民法保护对象的角度观察,如果侵权行为所侵害的对象是不具有公示性的民事权益,那么,将故意作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