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件王阳明的致良知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曾有不少学者认为王守仁知行合一学说可以概括为上边说的“一念发动即是行”,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从“为善”和“去恶”两方面看,王守仁认为,一念发动不善便是行恶了,而一念发动为善还不就是行善了。所以,只有寒的意念或对善的了解还不是知善、行善。而人并不是一定有明显的恶劣行为才是行恶,只有恶的意念就是行恶了。从为善方面来说,有行才是知;从去恶方面来说,有不善之念便是行了。王守仁的知行观是重“行”的,把他的知行观归结为“一念发动即是行”就抹杀了他的知行观的特点。 致良知。 《大学》指出“致知”,王守仁认为致知的知就是孟子所讲的良知,因而把致知发挥为“致良知”。致良知说是王阳明心学思想在晚年更为成熟的一种形式。根据孟子的说法,良知是指人的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自然具有的道德意识与道德情感。“不学 ”表示其先验性,“不虑”表示其直觉性,“良”即兼此二者而言。王阳明继承了孟子的思想,他说:“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自然表示不承认良知得自外界,把良知看作主体本有的内在的特征。王守仁特别强调良知作为“是非之心”的意义:“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是非,更瞒他一些不得。” “孟子之‘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施肥就尽了万变。” 这表明,良知是人的内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体系,良知作为意识结构中的一个独立部分,具有对意念活动的指导、监督、评价、判断的作用。良知作为先验原则,不仅表现为“知是知非”或“知善知恶”,表现为“好善恶恶”,既是道德理性,又是道德情感。良知不仅指示我们何者为是何者为非。而且使我们“好”所是,而“恶”所非,它是道德意识与道德情感的统一。 第九章 第二节 王阳明的“良知说” 二、王阳明的“良知说” 王守仁(1472--1529),余姚人。个人气质近于“豪雄”,在平定南赣及以后的政治生涯中体现出军事谋略与政治技巧。他的精神上和气质上的另一面是浪漫主义与神秘主义,这影响了他思想发展的方向。他富于创造精神,充满活力,盈溢着生存体验与生命智慧。 程朱以性为体,性又与理合而为一;与性体建构相应的,则是以性说心、化心为性;由此建立的是一套以性体为第一原理的形而上学。与性体至上的形而上学系统相对,陆九渊将心提到突出地位,并以此为第一原理。不过陆九渊对心体的理解本身具有二重倾向,而其中的个体性规定则在陆的后学中逐渐开始向唯我论衍化。个体意义上的心与形而上学之性的对峙,表现了理学的内在紧张。王阳明为化解其中的矛盾,扬弃了性体的超验性质与超越心的个体之维。以心即理为内在规定,心体成为心学的第一原理。尽管心即理命题并非王氏首次提出,但只是在王氏的心学中,它才与良知及致良知说相融合而获得了具体内涵及多重理论意义。 心性之辩在狭义上首先涉及主体的意识结构。性作为超越经验的规定,颈多地体现了理性的品格,正统理学以性体为第一原理,以为着赋予理性以至上的性质;与之相联系的化心为性、融情于性等要求,则使主体意识中的非理性之维难以落实。性体之说这种于在理性的曾面将人与其他存在区分开来,相对而言,心体的内涵较为复杂:作为精神本体,心体以理为内容,但从本体论的曾面看,心与身又具有难以割断的联系,后者首先表现为感性的存在,心作为与身相联系的意识结构,同时又内含情、意等非理性的规定。这样,心体在总体上便表现为理性与非理性、先天形式与经验内容、普遍向度与个体之维的交融。对心体的如上规定,逻辑地关联着如何成圣的问题。如果说,理作为心体的如上规定,逻辑地引向化人格境界为人的存在。 正统理学以性体区分人与其他存在,同学以为着凸出人的普遍本质。儒家要求在田人关系上超越人的自然存在,在理欲之辩上抑制人的感性欲求,在群急关系上认同“大我”,这些都是以不同的方式确认了类的本质对个体存在的优先。正统理学继承了这一传统,基本立场是本质压倒存在。而陆王所说的心体,以理为其普遍的规定,又与身及经验活动相联系,前者逻辑地对应于本质之域,后者则使存在的关注成为题中之义。后者包括人所具有的感性生命及情意等的规定。 心外无理 年青时代的王守仁曾在朱熹的影响下,尝试从事格物致知的功。一次他想到 朱熹说过一草一木都有理,都应格过,由此逐步做到圣人,便与一个朋友以庭前竹子为对象,面对翠竹,冥思苦想地格了七天,结果不但没有穷到理,反而因此累倒。从此,他开始寻找理的所在。后他被贬到龙场,忽大悟“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年谱》戊辰条,《阳明全书》卷32)意思是:理本来不是存在于外部事物,而完全地内在于我们的心中。龙场之后,他提出了心即是理和心外无理的思想。 王阳明反对朱熹的格物穷理说,首先是基于他把“理”基

文档评论(0)

小太阳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