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北京话的语言特点
摘 要:由于数百年来北京所处的特殊政治、文化和社会地位,北京话作为一支地区方言,有着其它方言无可比拟的特殊地位。从社会语言学研究角度来看,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一支方言。本文意在从北京话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探讨北京话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历史文化背景 语言特点 语音 词汇 语法
一、引言
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都有方言,每一种方言都带有自己的地域特点。北京方言中有许多不同于普通话的表达,如“遛弯儿” 是散步的意思,“得活”表示工作完了。如北京人请外地人吃炸酱面说“别渗着了,快撮吧,这面筋道儿,待会儿糟唧了就没嚼头了,把面码儿多往碗里拉点儿。”这些都带有北京文化特点,这种地道的北京话我们俗称为“京片子”。
由于数百年来北京所处的特殊政治、文化和社会地位,北京话作为一种地区方言,有着其他方言无可比拟的特殊地位。下面我们将分别看下北京方言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语言特点。
二、北京话的历史文化背景
北京话在方言中是很特殊的一个分支,尤其鲜活明快,是当今普通话的基础。那么北京话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要从北京的文化历史背景说起。
北京话早在辽金时期就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结构最简单的汉语方言。 蒙古族建立元朝,燕京更名大都,北京话开始和蒙古语相互影响,吸收了诸如“胡同”一类的词汇。由于几百年来的各个少数民族的密切交往,北京话在元朝已趋于成熟,成为现代北京话的源头。后来朱棣迁都北京,使北京话和中原乃至长江以南的方言频繁接触,并在北京话音系中留下痕迹。如“不要”说“别”,“宁可ningke”说”lengke”, “n”和“l”混用。自此北京话开始定型。后满清入关,继续定都北京,使一些满语进入北京话,如“邋遢”,两种语言实现了词汇、语调和语音的融合,共同创造了优美的北京话。旗人编写韵书向全国推广北京方言,北京话作为全国通用语的地位自此奠定。
三、北京话的语言特点
1.语音特点
这里我们所说的语音方面指的是北京的土音。包括“偶现”“ 狭隘”“ 讹变”“ 混乱”四种现象。
1.1偶现,偶然出现的齿间音(三、怎)、唇齿音(文、外、万)。
1.2狭隘,外地方言所没有的,只出现在极个别的词里,如“忒热了”的“忒”1.3讹变,指由正常的语音演变而来,如:
1.3.1韵母因轻声而弱化(芝麻,读zhime;豆腐,读doufe;出去,读chuqi;);
1.3.2声母因轻声而弱化(琵琶、枇杷,读piba;糊涂,读hudu);
1.3.3原音节中减去某个音素(娘们儿,读niamener;累得慌,读leideheng);
1.3.4增音(闭上嘴,读binshangzui;把水倒了,读bai shui dao le);
1.3.5替换(流浓,读liuneng;自个儿,读jiger;板凳,读banteng);
1.3.6无规则变调(“喷香”,读pènxiang;雪白,读xuèbai;跟前儿,读genqiǎ)。
1.4混乱,如尖音(结束,读jiesu;只当,读zidang;琢磨,读zuomo)。
2.词汇特点
现代北京话里既有大量的从古到今融入的词语,又有大量社会各个层次的用语,工、商、市、农一应俱全。下面来看北京话的特有词汇:
2.1北京特有的事物,如:豆汁儿、炒肝儿、老头乐等;
2.2 特有称呼,如:二爹(叔叔)、羊蝎子等;
2.3 熟语,如:压根儿、敢情、抓瞎、待见等;
2.4隐讳,如:摊上事儿了、怵头、二五眼;
2.5外来语,如:胡同儿(蒙古)、猫儿匿(回);
2.7四字格成语,如:胡吃海塞、老实巴交、急赤白脸等;
2.8后缀词尾,如:“巴”:紧巴;“咕”:嘀咕;“乎”:邪乎等;
2.9形容词前缀,如溜光儿、焦黄儿、倍儿甜;
2.10歇后语:如:体现风土人情的,“老太太喝豆汁儿——好稀(喜)”,“天福号的酱肘子——真烂”,“长虫吃扁担——直棍儿一条”(直棍儿是北京土话,指正直无私、敢于直言的人);体现传统风俗的,“奶茶铺的炕——窄长”(这是满清入关后为满足其饮食之需而在市面上开设的奶茶铺,店面狭小,只设一窄长的炕),“上坟的羊——豁出去了”(满族祭祀时牵着羊路过市内街头,人们便知羊活不成了)等。
3.语法特点
首先最常见的就是语序倒置,如:“吃了吗,您呐?”,北京人很客气,称呼对方为“您”。另外,“们”偶尔用于单数:“给我们一张!” (多出自女孩儿之口,是撒娇的语气);“爷们儿、娘们儿”有时也指一个人。此外,北京话中的量词“个”经常被省略。如“他是一学生”。还有一些特别的词尾,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