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来自初心.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PAGE1 / NUMPAGES1 创新来自初心 省教研员张伟忠老师提倡语文教师要裸读或素读教材,因为“裸读”或“素读”所带来的第一感觉是真实而珍贵的。我们面对文本时,要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对学生而言同样如此。师生通过素读文本所获得的感受一般就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这种感受或相同或相异。相同则会共鸣,相异才有质疑。共鸣和质疑,都是教学中的共振点,在这一点上拨动学生心弦,必能奏出优美的旋律,创设和谐的氛围。 教学中,我尝试抛开所有的经验和思维习惯,带着“初心”走进文本,做一名自然状态下的读者。课堂上,即兴提出一些预设之外的问题,激发了我和孩子们活跃的思维和想象力,实现了师生的互动与共同发展。 《〈论语〉十则》最后一则中,讲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理、例都懂了之后,又即兴提问:“是不是己所欲,可施于人?”学生们兴趣高涨,全班展开激烈的讨论。在一直认为“己所欲、所不欲都勿施于人”之后,又延伸出“道德底线”的问题――所欲与不欲,都要以不违背道德底线为前提。鉴于初一学生的理解水平,在解释何为“道德底线”时,更多的是举例:认真听讲、完成作业,积极回答问题,尊师重道……这些不管你喜不喜欢,都必须要做。学生们听得专注而投入。最后,全班总结出《论语》的智慧:之所以几千年来一直被我们奉为经典,除了它自身价值外,它所启发的各个时代对它的新的解读,不断给它注入新的血液,也是它一直焕发勃勃生命力所在。 《风筝》中,由对“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一句的理解延伸出一个相反的思考――玩物丧志,之所以说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而不是人们的或青少年的,原因可能在于此。由此我想到两个相对立的例子,一个是正面的,是“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把雕虫小技玩上大雅之堂的事;一个是反面的,是不久前那个黑了市教育局下属网站的15岁的初中生的事儿。这两个把“玩物”发挥到极致的例子,很能启发辩证思维的能力――世间没有百分百绝对的事。 文中几个细节问题的挖掘也较能启发学生思维:故乡的春二月,天上飘的有什么风筝?小兄弟做的是什么风筝?小兄弟为什么躲起来做风筝?这么聪明、灵巧的一个小兄弟,甘愿被精神“虐杀”,作者的悲哀,作品的沉重,作品主题多元解读中“对‘被虐杀者甘愿被虐杀’的深沉感慨”,也就理解了。 指导背诵《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两句时,随机想到了一句流传很广的话:“人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有的人为了逃避苦一阵子,结果苦了一辈子。”学生深受触动,背诵的热情也高涨了。 其实,课堂的收获,可能不在你滔滔不绝地讲了一节课,可能就那么一个点,触动了他,甚至会触及他的灵魂,影响他的一段人生。 《济南的冬天》是很美的一篇写景散文。当初上学时就把第三段背得滚瓜烂熟,“日本看护妇”的比喻一直觉得很神妙。这一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赏析语言,我围绕拟人的修辞来与学生一起品味老舍写景的艺术。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唤醒的老城;安静不动地低声说的小山;不忍得冻上的水,在水里照影儿的长枝的垂柳……无不是把济南的山山水水人格化,赋予其人的灵气。其中,感觉最有灵感和价值的,是对“……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一句的问题设计。 主问题:这件花衣什么特点? 分解问题:1.“带水纹”可以看出花衣什么特点?2.“被风吹动”体现了花衣什么特点? 解:“带水纹”的花衣可以看出花衣是透明的,是起伏飘动的;能“被风吹动”,可见花衣很轻,很薄。穿着这样的花衣,似乎可见山们裙裾飞扬,在风中翩翩起舞。这个描写,成功地将硬朗的、静止不动的山人格化,表现出薄雪覆盖下的山的秀气、灵动、优美。 在老师的一步步的引领下,学生对拟人修辞的妙处,对济南薄雪覆盖下的山的特点心领神会。课堂上常常看到一张张有所思的脸,一双双闪烁着兴奋和灵动的眼,总有东西似乎要呼之欲出。配以双手指点、模拟的小动作,整个的投入到思索中。这样的状态,是每个老师所喜欢的。 其实,一堂好课,绝不在于你课前预设的东西达成度多高,更多的还是在于课堂自然而然生成的东西有多大价值,影响力有多大。有时抛开既定的教学思路、内容、方法,抛开似乎是真理性的教材分析,抹掉记忆,带着一颗初心、赤子之心来研读,做一名自然状态的读者,可能会有更多、更美、更有价值的发现。 孙琨,教师,现居山东淄博。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