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州书院的流光中驻足.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漳州书院的流光中驻足 中国的书院,似乎可以追溯到战国稷下学宫。比较通行的说法是“起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绵延不断1000多年。“以文化人”是中国传统书院的重要追求,自宋以来民间书院与朝廷太学思想共和、百花齐放,形成中国一道灿烂辉煌的文化胜景。中国的教育、学术、思想和礼仪等民族文化基本经脉,通过书院的方式得到有效奠基和传承。山明水秀、书声琅琅的书院,虽处江湖之远,却心忧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书院一直是中国人文化人格的冶炼所。 福建僻处东南一隅,漳州位于闽之南陬,文化上相比中原落后。唐初陈元光开漳之后,中原文化在漳南迅速传播,随之诞生了有“八闽第一书院”之称的松洲书院。南宋大儒朱熹知漳一年,使漳州文教事业复兴,并对此后的漳州书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明末大儒黄道周所创建的邺山书院、明诚书院则成为当时全国书院讲学之代表。当人们把目光停留在与历史文化智者创建的书院时,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闽南文化,便会扑面而来。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 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是理学大师朱熹在漳州任知州时,为创办白云岩书院题写的一副对联。此联对仗工整,文字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上联说儒者肩负社会道义,两袖清风,可昭日月; 下联说儒者读万卷、品万物、识时局,身在书斋,心系天下。寥寥数语,把儒者的责任以及应具备的境界和品质说得清楚明白,给人以深刻启迪。正因为如此,朱熹的这副对联在漳州可谓是家喻户晓。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年称晦翁,又号考亭先生、云谷老人等,祖籍徽州婺源(现属江西),生于福建省尤溪县,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一生著述鸿富,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最为可圈可点的是,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他认为,道德习惯如不在儿童阶段培养,不仅贻误个人,还有害于社会,因此,儿童教育在于培养“圣贤柸璞”,即雕琢璞玉。他提出“小学教育”在于“教事”,小到穿衣戴帽的规矩,大到孝悌忠信的纲常。当学子15岁以后,即要接受“大学教育”,重点在于“教理”,即探求事物之所以然。几百年的时光匆匆流逝,今日漳州之百姓,依然感念朱熹倡导“节民力,易风俗”,创办书院,施行教化的功劳,漳州因之得享“紫阳过化、海滨邹鲁”的美誉。 从朱子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可以看出朱熹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普遍意义。朱熹最为强调的是格物穷理,大学的“格物”朱熹解释为即物穷理,格物穷理之方法是多种的,朱熹特别强调的是读书讲学,也就是每个人都要有学习的精神。朱熹用一生的时间追求“以文化人”理想,除了创办寒泉精舍、晦庵草堂和武夷精舍之外,1190年朱熹知漳时,虽已过花甲之年,仍不余遗力地创办书院、著书立说、传道、授业、解惑…… 白云岩周围林木苍翠,风景幽雅,登岩远眺,九龙江奔流向东,绿野平畴,溪山如画。白云岩上,有紫阳书院、大雄宝殿、地藏王殿,有松关鸟语、晚浦归帆等“白云八景”,有明末大书法家黄道周所题“紫阳书院”牌匾,有树龄超过300年的白茶花树,有铁钟及民间传说中的无尾田螺……人们慕名而来,流连忘返,脚踏在这风清气正之地,读书人的浩然之气便凛然而生。那么,白云岩上的书院是怎么建成的呢?漳州人津津乐道的这个故事充满了人情味: 四月的一天,朱熹正在为漳州每年端午节赛龙舟,因百姓倾城而出,将南门溪的旧木桥挤断,而死伤数百人的事烦恼。有个陈姓衙役劝朱熹去白云岩散心,他告诉朱熹,白云山上许多好看的景致,上山游览一番,说不定就想出办法了。 次日,朱熹在陈姓衙役引领下到了白云岩。朱熹查看了四周的环境,看中了寺庙前的一块绿地。他想:如果把书舍建在此处,在这里读书、解经多清静啊!可这白云岩又高又陡,搬运砖瓦上山又不容易。朱熹眉头紧锁,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回去后,朱熹让人写了布告,告谕全城:定于五月初五已未午初时刻,知州大人要在白云岩“作法”使飞瓦上山,让漳州城内百姓开开眼界。 这布告往四个城门一贴,城内城外,一传十,十传百,男女老幼谁不想亲眼看看知州大人使法?有人说:“南门溪看划龙船,年年有,这看知州大人使飞瓦上山却是千载难逢呀!” 到了五月初五这天,方圆百十里的百姓,早早地赶到白云山下。 朱熹早让人把砖瓦运抵白云山脚下。 彼时,山下人山人海,路上行人不绝。朱熹上山后,让衙役鸣锣传命,百姓人等凡上山看知州大人“使”飞瓦者,每人都要带三两瓦片或砖头上山。 人们络绎不绝地沿着山路上山了,有个胆大的人问,知州大人什么时候“使飞瓦”? 朱熹笑呵呵地说:“你看,那不是在‘使飞瓦了么?” 山路上一个个登山者头顶

文档评论(0)

yz759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