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PAGE1 / NUMPAGES1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陕西关中地坑窑院更新模式探析
【摘 要】陕西关中地坑窑院是北方地区的原生态民居形式之一,也是黄土高原干旱区域的最古老建筑模式,是该区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论文基于对三原县柏社村、永寿县等驾坡村及淳化县张寨村等典型关中地坑窑院调研,从地坑窑院的地理、气候适应性和生产生活方式方面探讨了地域文脉特征和现状利弊,从地域文化、空间布局及生态环境等三方面探讨了其更新模式。
【关键词】陕西关中地坑窑院 地域文化 院落空间布局 生态环境 更新模式
陕西省文化厅艺术基金项目:陕西关中地坑窑洞四合院民居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12023。
地坑窑院是豫西、晋南、关中、陇东等北方黄土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原生态居住方式,也被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暗庄子等,乃远古穴居方式的遗留,夙有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之谓,俗语称其为“院落地下藏,窑洞土中生”。陕西关中地区的地坑窑院无论数量规模、技术水平、艺术水平均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地坑窑院已被列入国家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极大推进了对该原生态民居的保护与更新的发展。
地坑窑院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地坑窑院是千百年来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融合共生的产物,是当地居民利用本土材料,适应当地气候、地理条件,融合其生产、生活方式建造而成的,是具有良好环境适应能力的原生态绿色建筑。
1.地坑窑院是地域地理、气候适应性的产物
窑洞的修建受到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自然因素的很大影响,这种生存方式是先民适应自然环境的创举。窑洞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可谓之会呼吸的“生命建筑”,其与环境相容共生,有着其他建筑类型难以获得的生土性建筑优越性。地坑窑院是窑洞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分布于豫西、晋南、关中、陇东等北方黄土地区。其中关中地区的地坑窑院多位于渭河北部的台塬之上,塬上黄土层厚度可达十米到三四百米不等,黄土是“由风搬运沉积的第四纪陆相粉砂质富含碳酸钙的土状沉积物,主要由粉粒组成,颜色呈棕黄、灰黄或褐黄,具有大孔隙和垂直节理特征”①,这样的土质受人工开凿而不易崩坍,故地方民众巧妙利用黄土直立边坡稳定屹立的特性而向地下发展院落,形成地坑窑院(图1)。而土壤的热传导能力较差,地坑窑洞顶部及侧壁皆有厚土层覆盖,使得洞内温度总是落后于外部变化,故地坑窑又有冬暖夏凉、恒温恒湿等特点。为收集雨水,院中通常挖一口深约10米的渗井,井口上缩小成一小孔,比地面略低,这种井称为窖。地坑窑洞是先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是地域地理、气候适应性的产物,具有原生态建筑绿色环保、亲近自然的特色。
2.地坑窑院是地域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融合
地坑窑院不但是先民适应当地地理、气候的产物,亦与其地域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地坑窑院的院落组织形式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居住区域规划制度――“井田制”。井田制始于夏代,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被贯彻为我国最基本的土地与社区组织的规划制度与管理制度。井田制社会的“居住”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唐代杜佑《通典?食货》作以解析:“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一则不泄地气,二则无费一家,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财货,六则存亡更守,七则出入相同,八则嫁娶相媒,九则无有相贷,十则疾病相救。”②“井田制”对与华夏民族“居住行为”的规范,以及社会习俗、人伦道德都有巨大的影响。这种九宫格的居住形态反映了古代先民聚族而居的一种基本群落结构单元。地坑窑院亦是这种居住形态的演化与实际体现,以院落为中心,四周对称分布窑洞,具有极强的向心性及围合感。
地坑窑院作为一种向地下争取生存空间的生土建筑,其与靠崖式、独立式锢窑的建造方式完全不同,是在平地向下挖坑形成人工土崖后,再横向挖穴,以获取使用空间的竖穴与横穴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在缺少生产工具的古代社会,这种营建方式可谓经济高效,使得穷人亦可拥有自己的住宅。而在地坑窑院建成之后,窑洞上方会形成宽阔平整的“场面”,不但可供人行走,更为重要的是可充当晒场使用,这对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关中地区来说,是十分必要且实用的。而且院落组群的形式亦多种多样,可用街道将院落间联系起来,形成地下街式地坑窑院或用过洞将两个以上的窑院串联在一起,形成院落群组(图2)。
由上可知,地坑窑院向地下获取使用空间,以院落为中心,四面横向挖穴,具有很强的向心性及围合感,是由古老的“井田制”发展演化而来的“地下四合院”。这种形式无疑符合现代建筑中心或场所、方向或路径、区域或领域的空间组合性质。且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相融合,成为居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陕西关中地区地坑窑院现状
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参公管理企业编制.doc VIP
- 参公、行政编制与事业编制的区别(修正版).docx VIP
- 22D701-3电缆桥架安装(26.9MB)(26.85MB)5ce2e72e69780631(1).pdf VIP
- 学堂在线 日语与日本文化 章节测试答案.docx VIP
- 危险化学品企业工艺平稳性关键SOP、一般SOP示例.pdf VIP
- 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第3版):热作用特种加工技术PPT教学课件.pptx
- 公、行政编制与事业5编制的区别(修正版).doc VIP
-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梁工程钢箱梁制造新工艺及关键技术.ppt VIP
- 社区矫正心理测试.docx VIP
- 西双版纳傣自治州“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