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是当年在重阳节写的。
首句“登高”二字扣题“九日”,点明写作时间。“强”,是不愿为之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前面冠以“强欲”,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此句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第二句化用典故。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怜惜。
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所以,诗人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紧扣诗题,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末句承前句,是想象之辞。诗人设想菊“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了诗题中的“行军”,结合了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结句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余意深长。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诗作于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诗的一、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该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表达出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著名歌唱家,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
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成为一个落魄的年老艺人。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的地方,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地,它们的名字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经常的,多年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这里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地方。诗人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加上“正是”和“又”两个虚词,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