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延安时期爱国华侨的历史选择
在延安时期,一大批华侨青年受侨社进步组织的影响或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相继奔赴延安,与祖国共存亡。时至今日,侨胞的爱国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与研究延安时期的侨胞工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依然可以成为开展海外华人华侨统战工作的重要指导和宝贵借鉴。
一、奔赴延安
华侨是指旅居在海外的中国公民,具有强烈爱国心的海外赤子。侨胞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支脉,是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的爱国者,虽然他们身处异乡,但始终将个人的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存亡紧密相连。抗日战争爆发前,侨居海外的华人约1 000万。在当时,大多的侨胞是迫于国内政治的黑暗以及帝国主义对廉价劳动力的急需而迁居国外寻找生路,因此这个时期华侨出国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与此同时,这些海外侨胞也受到了来自居住国和殖民主义政府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些遭遇之苦和思乡之情也促使他们的民族归属感和爱国意识愈加强烈,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祖国日渐强大成为他们的有力依靠。
(一)华侨青年来延安背景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大肆侵略,国内外爱国人士群情激奋,爱国救亡运动开始日益高涨。中国共产党根据当前国内形势,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把对华人华侨的政策列为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1935年8月发表的《八一宣言》,呼吁抗日救国是全体人民的首要任务,全体同胞要团结一致为抗日事业作斗争。12月中共中央陕北瓦窑堡政治局会议上,正式做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的决定,历史也证明了这是中共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次正确的战略和策略的调整。其中海外统战工作是这一形势下的重大发展,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海外华侨在抗日战争中的革命性和重要性,将这批以抗日救国为旗帜的海外华侨队伍,视为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各界各阶级的努力推动下,由各族爱国人民、各民族党派以及海外华侨等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发展了起来。抗日战争爆发后,侨务工作方针与海外华侨竭尽全力支援祖国抗战的爱国行为自然融合,获得了各党派团体和各阶级人士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二)华侨青年对延安向往
当延安宝塔山上树起抗日救国的旗帜时,民族向心力在爱国青年中扩张,中央向无数青年发起了党的号召,这些海外赤子,毅然踏出征途,漂洋过海,去参加革命与建设。与此同时,大批的华侨青年放弃海外优渥的生活与学习条件,回到硝烟弥漫的祖国大地,同军队与人民一起。据统计,抗战期间海外华侨回国直接参加对日斗争的人员达1万余人,参加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抗日根据地工作的就有2 000余人,而这些人中又多数是技术工人和知识分子。其中直接奔赴延安学习和工作的华侨约有600多人。他们大多数是受侨社组织进步思潮的影响或是响应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方针的号召。1938 年,当毛泽东等在会见了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侨抗敌后援会代表团后,向海内外华侨提出了殷切期望并为代表团题词,强调中国共产党希望与华侨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华侨青年不远万里陆续奔向革命圣地延安。
1938年菲律宾华侨青年施存亮、吴一舟等人带着“一壶一钵赴长征,不怕关山万里程。满腔热情去受训,不到延安誓不休。”(P.19)的信念和决心到达延安。同年11月,马来西亚华侨工人彭士馨、黄国光等到达延安,这也是第一个抵达延安的归侨服务团,被边区人民高度赞誉为“华侨先锋”。1939年,泰国华侨庄国英、叶克等12个青年华侨结伴,满怀救国的豪情壮志奔赴延安。相比之下,也有的华侨在得不到家人支持的情况下,忍痛舍弃小家。日本归侨余光生 ,身处海外学习铁路运输和公路建筑的他始终热切关注着祖国的动态, 在得知陕甘宁抗日根据地需要他这样的人才时,惜别了家人,马上奔赴了延安。南洋归侨李介夫,一直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从事教育工作,满怀救国热枕的他在1938年告别妻儿、登上回国的游輪,并于8月份抵达延安,投身革命。
这些在民族大义面前,毅然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的华侨青年,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无私无畏的品质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当下都尤为可贵。
二、集聚延安
(一)在延安学习工作情况
延安作为革命的大熔炉,聚集着一批批千里迢迢奔赴这里的华侨青年。据统计,抗战爆发后,在延安学习和工作过的华侨约有600多人(P.173)其中约有300余人或去敌后或被派去海外工作,60余人在边区工作,留在延安机关单位的约300余人,从成份看,学生和工人居多。华侨青年的到来,使延安的各个角落都充斥着他们学习工作的身影,为了提高华侨青年的革命素养,以便更好地参与到革命工作中来,中央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各干部学校进行学习,其中陕北公学的归侨最多,约200余人。此外,还有部分华侨青年在延安的机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