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娜·卡列尼娜》和《罪与罚》心理描摹之美学比较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尤擅人物内心探幽、剖析刻画艺术,被称为“心理描写大师”和“心理学家”。两者均以深刻、细腻、直观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见长,深入刻画主人公在各种环境,面对各种情势时内心的犹豫、彷徨、变化、痛苦和挣扎。在《安娜·卡列尼娜》和《罪与罚》中,安娜的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幸福感与犯罪感的搏斗,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理论”与良心、人性的撞击,展示出完整而复杂的人物心理活动。而在他们之前,无论是普希金、果戈里,还是冈察洛夫、屠格涅夫,他们在各自的创作中都采取了把人物心理和人物行为结合起来描写的方法,放弃了“感情中的细节”,避免大量描写人物内心活动,而是通过对人物外在言行神态的勾勒,显示人物心理活动的状态。这有助于营造文学描写的朦胧美,也便于形成供读者想象驰骋的空间,但是它往往只是静止地表现人物心理在某一刻的活动,没有展示人物意识的流动过程,缺乏纵深的立体感。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一点上与他们迥然不同。本文拟就这两部代表性的作品,对比分析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写的异同,以期更深入探讨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描摹的美学价值。
一、纵向心理过程与横向心理展示
托尔斯泰擅长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矛盾发展过程。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泰伯爵的天才特点就在于,他并不限于表现心理过程的结果,而且对那过程本身极感兴趣。”《安娜·卡列尼娜》就像一条镶着镜子的长廊,作品中的人物,依次从长廊里通过,在镜子中不断反映出他们性格和心理上的这一面或那一面,反映出他们整个心理变化的来龙去脉。托尔斯泰在作品中细致地描绘出安娜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她的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过程。安娜结婚八年,她不爱自己的丈夫,精神长期压抑,情感十分饥渴。从彼得堡到莫斯科后,她认识了倜傥风流的青年贵族渥伦斯基,两人一见倾心。但理智时时提醒她是有夫之妇,她对内心萌发的爱情感到害怕,于是竭力压抑自己的感情,并且决定提前回彼得堡。但在旅途中又遇见了渥伦斯基,她的心不由狂跳起来。这时候,她的激情压倒了理智,因此在火车上整夜没有睡觉,内心充满了欢乐的、炽热的、兴奋的东西。当她到达彼得堡见到了丈夫之后,情绪立刻低落下来,丈夫的撑着帽子的耳朵使她感到很不顺眼;当她遇到丈夫固执疲倦的目光时,便有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刺痛她的心。这种镜像般细腻地描摹安娜内心世界发展变化的手法,赋予了这个人物丰满的血肉、完整的灵魂,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如果说托尔斯泰热衷于纵向的心理过程,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则耽于横向的心理展示,如果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镶着镜子的长廊,那么《罪与罚》就是一架显微镜,对置身其下的人物心理各个层面抽丝剥茧般一一探查。在托尔斯泰笔下,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被描述得异常清晰,合乎逻辑,来龙去脉有踪可寻,对于理智和感情的搏斗、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交代得清清楚楚;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已有成形的个性,作者从各个方面展示它,却并不关心它的形成过程。为了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中各种性格元素的两极的反复争斗,以及由此引起的情感的剧烈波动,陀思妥耶夫斯基往往捕捉那些稍纵即逝、飘忽不定、捉摸不透的思想感情,来展示人物内心深处微妙的心灵悸动。
拉斯柯尔尼柯夫是一个内心十分矛盾的人物,整部作品都在探索他的心理斗争的过程。作者创造出各种情势,使人物内心活动独白般全然呈现。至于主人公犯罪的根源以及最后的心理结局,作品没有详细交代。主人公在作品开头存在的善与恶、人性与兽性的斗争,一直持续到作品结尾,即使拉斯柯尔尼柯夫尊崇索尼娅的引示,到警察局自首服刑之后,其内心的斗争还在进行,他的理论在他看来没有错误,他的失败仅仅证明他不是“超人”,而只不过是“虱子”罢了。拉斯柯尔尼柯夫的思想始终没有改变,作品的目的在于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各个层面来展示他心灵两极较量对他的噬咬。这与安娜的感情的逐步高涨,导致最后以死证明自己的爱的极致明显不同。
二、显意识心理描写与潜意识心理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和《罪与罚》写出了人物灵魂深处的斗争,把人物性格元素的两极对立作为审美对象加以观照。安娜的情感与理智、幸福感与罪恶感、爱与恨、自卑和自傲,拉斯柯尔尼柯夫的恶与善、美与丑、崇高与卑下,以及它们的搏斗所产生的情感的痛苦、矛盾、孤独、烦乱,都得到了充分展示。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大胆挺进到人物灵魂的更深处,即潜意识领域,在那里发掘出人物最隐秘处的情感对立,以及潜意识与显意识的对立。从这种意义上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比托尔斯泰对人物内心奧秘的挖掘更加深刻、更加无情,他仿佛把人物内心各个角落都彻底翻了一遍,微如纤尘也无从躲藏。借此得以把处于社会激化变革而产生的人物内心的两种价值观念的对立及其痛苦,甚至由此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