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书籍的创作特点.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历代书籍的创作特点 创作是书籍生产流程中的首要环节,创作者则是上各个时期的知识分子。历代的书籍创作,不仅反映着创作者的阶级意识,也反映着相应的时代气息,还反映着不同创作者的不同倾向和不同风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代书籍的创作特点,希望大家喜欢! 春秋战国书籍的创作特点 孔子之后,特别是进入战国时期以后,奴隶制社会急剧向封建制社会转化。奴隶制的堤岸已被冲决,但还没有全线崩溃;新型的封建制社会已经萌生,但还十分脆弱,极不健全,极不成熟。如护旧的堡垒,使之苟延残喘,或东山再起,这是奴隶主阶级及其代言人终日思考和要解决的课题;如何培育新型封建社会这棵幼苗,如何塑造这个社会的形象,则是新兴地主阶级及其代言人终日思考和要解决的课题。两军对垒,各自都想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于是在思想界便形成了一种非常活跃的局面。大家各抒己见,各申主张,这就是所谓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其实质是不同阶级不同路线的论争,是思想战线上不同哲学观点的论争。在论争中,为了适应某一阶级或阶层的需要,彼此之间都极力宣传各自的观点和主张,以便战胜对方,弘扬自己,争取掌权者的采纳,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正是这种活跃的论争,产生了大批私人著作,从而使我国正规书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书籍生产的第一个高潮。例如早期的儒家、道家、墨家。战国中叶以后儒家又有孟子、荀子;道家又有尹文子、慎子、庄子;还有新生的法家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名家公孙龙、惠施;阴阳家邹衍、邹奭〔shi是〕等等,他们都有自己的著作。与此同时方面也出现了医书《内经》、药物书《本草》;文学方面则出现了不朽的名著——屈原的《离骚》。此外在天文、历法、农业、畜牧、历史、等方面也出现了专著。 这时期的著作,特别是诸子作品,一般都长于思辨,这是百家争鸣局面所的。孟轲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叹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两句话,很可代表先秦诸子的一般心境。就连文学作品,像屈原的《离骚》,也带有这种长于思辨的时代气息。可见,书籍的创作一开始就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相联系。 汉代书籍的创作特点 汉初,吸取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政策也比较开明,曾一度遭受秦王朝严酷压制的几个重要思想流派,如黄老学派、刑名学派,以及儒家学派等,就都不同程度地得到过提倡,出现了一批有见地的政治家和有成就的文学家。像贾谊、贾山、晁错、枚乘、邹阳、庄忌等,都是这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们写下了不少政论文章和文学作品,表明这时期的书籍创作,又趋于复苏。 到了西汉武帝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汉武帝本人,又是个文治武功都大有作为的人,这就与藩王出于政治目的而继续提倡汉初的黄老之学发生了矛盾。汉武帝则以自己所掌握的政权力量,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战国以来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彻底结束,使经过董仲舒改造和解释的儒家思想和儒家作品,成了官方哲学和经典著作。从此以后,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虽然也经受过各方面的挑战,但始终处于统治的地位。因此,书籍的创作也受其钳制,常常围绕经学打转转。例如经注、经疏、经解、经书名物考证、地理考证、人物传记、释音、释名、释义等有关经学的著作,层出不穷,历朝都有。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中找到最初发展的源头。 两晋书籍的创作特点 “建安风骨”是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史上光辉的篇章。寻其形成的原因,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是的统治者都亲历了黄巾大起义,目睹了人民的威力,加之他们出身都不高,因而更多地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特别是占据北方的曹操和他的集团,不但政治上代表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文学思想上也体现了这一阶层的艺术趣味。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都是诗歌的创作者和提倡者,在他们的周围又聚集了许多著名的文人。他们共同向乐府民歌学习,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打破了两汉以来辞赋独盛的局面。曹氏父子及追随他们的文人,又都是汉末军阀混战的目击者,他们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都有很深的感慨和同情。他们的作品就植根于此,不但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也表现了他们想改变这种社会现实的抱负和才能。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评论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指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家敢于正视现实、反映动乱而又富于忧国之思和拯世济物的宏愿。这就是建安作家的特点,也是建安作品的风骨。后世凡属文学创作上反对浮华,提倡注重现实,言之有物,多以建安风骨为典范。表明此期的书籍创作,特别是文学书籍的创作,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特色的。 唐朝书籍的创作特点 李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