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发热、咳嗽咳痰.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第4次课 教案完成时间: 年 月号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诊断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三年制临床专业 任课教师 职称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第二节咳嗽与咳痰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诊断学》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陈惠军 主编 《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七版陈文彬主编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讲述发热、咳嗽与咳痰的概念、病因和临床表现。 ?讲述正常体温范围、发热的发生机制。 3. 简述发热、咳嗽与咳痰的伴随症状。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发热的概念 (5分钟) 发热的病因及分类及发生机制(15分钟) 发热的临床表现 (25分钟) 发热的伴随症状 (10分钟) 发热的问诊要点 (10分钟) 咳嗽与咳痰的概念、病因和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与问诊要点( 25分钟) 教学方法:讲授与多媒体演示、板书相结合,通过课堂提问、联系实际病例,使学生易于掌 握重点内容、理解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讲述发热、咳嗽与咳痰的概念和临床表现,难点是发热的发生机制。 教研室审阅意见 已审阅同意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板书启发式提冋 多媒体第一节发热 板书 启发式提冋 多媒体 —、概念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 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2、当机体在致热原(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 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fever)。 正常体温:口测法体温 36 337.2 C 肛测法体温36.5-37.7 C 腋测法体温36-37 P 二、 病因与分类 、感染性发热: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 2、非感染性发热 ⑴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 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常可引起发热,亦称为吸收热。 常见于:①物理,化学或机械性损伤,如烧伤,内出血或大手术后的组织损 伤;②组织坏死及细胞破坏,如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白血病,急性溶血反应等 ⑵ 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⑶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甲亢,严重脱水病。 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①物理性因素 :中暑;②化学因素:重度安 眠药 中毒;③机械性因素:脑震荡,颅骨骨折,脑出血及,颅内压升高。 发热特点:高热无汗。(损害了体温调节中枢,致使其功能失常) 。 ⑸心力衰竭或某些皮肤病导致皮肤散热减少(一般为低热)广泛性皮炎 ⑹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产热〉散热): 原发性低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可持续数 月或数年,热型稳定,波动范围小 0.5 C以内。 感染后低热:而原有感染已痊愈,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节仍未恢 复正常所致,需与因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后低热不退,机体抵抗力下降潜 在病灶复发或新发病灶所致发热鉴别。 夏季低热:仅发夏季,秋凉后退热,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多见于幼 儿,因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多见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 生理性低热:精神紧张,激烈运动后均可岀现低热月经前或妊娠初期。 三、 发热机制 (一) 致热原所致的发热: 外源性致热原: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 素等;炎性渗岀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 机制:外源性致热原多为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 节中枢引起发热.它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 使之形成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其分子量小,容易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 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内原性致热原:白细胞介素1/ (IL-1 ),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等 机制:内原性致热原分子量较小,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 一方面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通过躯体神经使骨骼肌收缩阵挛(寒 战),产热增多;另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散热减少, 产热大于散热。 (二) 非致热原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岀血、炎症等;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 四、 临床表现 (一) 发热的分度(以口温为标准):低热37.3-38 C中等度热38.1-39 C 高热39.1-41 C超高热 超过41 C (二)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 ?体温上升期 特点:散热J产热产热 散热T体温T 表现:皮肤苍白,四肢末端发冷畏寒或寒战,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干燥无汗, 方式:I骤升型:体温在数小时内达 39 C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多半有惊厥. 见于

文档评论(0)

4977212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