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还乡的种类的美”
台湾诗人余光中怀乡的主要指向为中国“江南”,包括他少年时代成长生活七年之久的川东。余光中对川籍或与四川关系紧密的古典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等颇有咏怀与化用,增强了文学表现力。其江海交通、今古映射的艺术特色,呈现出显著的地理文明与精神家园意识,在传统的链接上表现着现代性。余光中的文学创作浸润着江南巴山蜀水的烟雨气息,也浸润着一派“海蓝”,彰显、延续着李杜苏等“异乡者”的精魂与“水晶绝句”。关键词:余光中;乡愁; 四川;李杜苏
余光中的诗歌创作应为传世之作这是中国现代文学教研者比较共通的看法。观点视域或有所不同,信心与口径则比较一致。黄维樑曾在《试论余光中各时期诗作的特色》中研判:“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新诗作者,应该是余光中了。”论文发表时被编辑添加了二字改为:“最杰出的新诗作者之一。”黄氏见刊表示不满,说:“在语意上自然有很大的分别……语意上的重大改动如上述‘之一’,……没有先向我询问。……我是经过深思熟虑才下笔的,绝非率尔操觚。”①可见研究余光中的学者,到了如何“锱铢必较”的认真程度。这是信心与判断力的体现,是对余光中文学成就的总体把握。笔者学问谫陋,不敢像黄维樑那么驱“二十世纪中国”马车首载余夫子,但下个判断,即余光中系二十世纪海外华文诗人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者,当亦是信心满满。余光中的诗歌可以传世的最大理由我以为:一是个性之外特别具象地表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华人尤其是海外游子共通的、感同身受的分离主题与情怀核心是乡愁;二,他的诗歌中有着宏大的精神家园主题与地理文明意识,作品构织成一张现代行走者的世界地图,江海交通,陆岛互补,学贯中西,气象万千;其三,是丰富的知识信息含量,如对古典文学诗骚文豪精华的继承与应合、化用、延伸。其余方才是横溢的才气以及其自谓的“艺术上的多妻主义”等综合能力。总括一句,余光中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具代表性的海外华语乡愁诗人。
《诗经》有所谓:“天生蒸民,有物有则。”余光中主题鲜明的文学作品即有这样的分量与准则。物,是万象、万物;则,即为一种精神、情理、思路。余光中的诗歌作品中经常奔泄长江黄河,峙立泰山峨眉,有江南飞花、蜀中烟雨布谷,有台北厦门街雨注屋瓦、太平洋惊涛骇浪,美国落矶山东望看雪、香港沙田海湾煮茶,遥想青山背后的大陆乃至那一座“母亲的孤坟”,等等,题材与意境意象十分辽阔丰富,如他形容“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寓意,构筑起一道天下人生、美好家园的风景线。这个家园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从中体现出现代人的时间意识与民族情怀。与他同时代同遭际的诗人才华横溢、学问丰硕者也不在少数,甚或较余氏有过之,但能像余氏这样始终坚守、歌咏、抒发、描写“故国”情感与离散悲剧主题,寄寓“还乡者”的呼声希冀,彰显心灵家园永恒的价值,将华文语词书写发挥到淋漓尽致、浑然一体,兼有继承与创新者实属罕见。余光中乡愁作品有如昔人形容杜诗“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几十年来脍炙人口,轰动文坛,颇具符号学意义,虽时光远去而并不见衰竭之象,这种现象可说别无二致,有独到之处,值得深入探究。
本文集中讨论余光中富有故土家园意识的诗歌中四川情结以及与四川关系(维度)紧密、频仍的李(白)、杜(甫)、苏(轼)等文豪于其诗的影响、映射,以此讨论其主题意义与艺术特色。论述若有不到,尚祈同好高明指教为盼。
一“饕餮地图”“代替回乡”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成都诗人流沙河评介余光中诗《当我死时》惊讶不已,对于诗中“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诗尾:“用十七年未魇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流沙河评论:“他想起了重庆江北悦来场,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那里读过中学,那里多山多树多鹧鸪……在这首诗里他却不想南京而想重庆多鹧鸪的山城。该是啼鸟唤人归吧?”②在老一代人心目中,重庆即系四川,是川东的一方重镇。余光中涉川诗文中无疑涉及重庆最多,在他心目中,长江也即川江、峡江、扬子江。余光中祖籍福建,生于南京,长于重庆,就读中学从十岁到十七岁共“七年间”③,据余氏自述是“重庆的团圆。月圆时的空袭,迫人疏散。于是六年的中学生活开始,草鞋磨穿,在悦来场的青石板路。”(《逍遥游》)“七年”,是居川整数;“六年”,指其就读中学的时光。余氏中年时代回顾他早年生活时如是说:“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听听那冷雨》)可知他诗里最爱写到的“江南”,包括四川重庆等地在内,即他所谓“广义的江南”(古人“江南”一说如李白、杜甫、韦庄等人诗歌中都有指代成都等地,包括湖湘地区,明显例子如杜诗《江南逢李龟年》。)从十岁到十七岁,是一个少年人的主要成长经历,是最好奇、求知欲望最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