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项链教学反思.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初中新课程标准教材 教 学 设 计 (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 校: 年 级: 任 课 教 师: 教学反思 / 初中教学反思 编订: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 PAGE 第 PAGE 1 页 第 第 PAGE 2 页 共 NUMPAGES 3 页 项链教学反思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教案中的内容,提升自我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德智体美劳等作用,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初中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篇一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也是莫泊桑这位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代表作。作品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和心理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正如鲁迅所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作为高中生接触到的第一篇外国小说教材,可以从多角度去挖掘文本的意义,对学生提高鉴赏小说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初步了解中外文学、世界文学的迥异和异彩纷呈的特点。   一、选好角度,打开小说艺术之门。   《项链》这篇小说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鉴赏,但教学课时和知识的容纳吸收是有限度的,所以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和范围内做到抓重点、理顺难点,最大限度的有所收获是最佳效果。为此,可以设计把文本的精巧构思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作为重难点。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精心设题,深入体会。   二、解读文本,感受艺术魅力。   1.引导学生读很关键。在读前设计问题:小说的线索是什么?围绕项链写了几件事?带着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梳理故事情节,把握全文内容。   2.让学生的身心沉入到作品中,随之动,随之思考,随之感悟。继续设疑:马蒂尔德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顺理成章把学生引向对马蒂尔德思想性格的分析上。   3.在重点品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这一教学环节时,我把小说第一部分的七个“梦想”——得请柬后的复杂心理——借项链前后的心理变化——舞会部分的四个“陶醉”——十年艰辛部分中的一个“回想”这五部分作为解决的教学策略。不仅让大家欣赏到了名篇的语言技巧,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形象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   4.设计续写练习,让同学的思维火花得到展现的机会,同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三、迁移拓展,引发文化反思。   通过这篇小说我们了解了小说刻画人物的细致手法和小说人物的复杂性。带领同学走出了小说阅读只重情节新奇的简单阅读,初步建立起了鉴赏小说这种文学作品的思维。希望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够成为同学们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起点,激发学生课下的阅读兴趣,怀着一颗欣赏之心去广泛的阅读古今中外艺术大师们的心血之作,关注优秀作家那些精湛独到异彩纷呈的作品。   篇二   在讲解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时,我就在思考: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我该如何向中学生们讲解这个问题并在课堂上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呢?   上课后我就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来分析玛蒂尔德的形象,希望大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你们可以随时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也可针对某位同学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我们也来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趁热打铁,问同学们:“读完这篇小说以后,你对玛蒂尔德的印象如何?你喜欢她吗?”   课堂上很快形成针锋相对的两派,有人说“喜欢”,有人说“不喜欢”。抓住这个机会,我把班上的同学分成两大组,要求观点相同的,坐得比较近的同学互相讨论,然后推举代表站起来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为什么“不喜欢”,最后集体评议看看谁说的道理更充分。   几分钟以后,我首先让“不喜欢”玛蒂尔德的同学说说理由。   甲同学说:“玛蒂尔德整天奢望得人欢心,被人艳羡,被人追求。说明她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想入非非,心中充满了空想,我不喜欢她。”   乙同学说:“玛蒂尔德追求奢华生活,幻想挤入上流社会,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她贪图享受,虚荣心太强,我不喜欢。”   丙同学说:“十年的艰辛就是对她虚荣心的惩罚。活该!”   等到他们再也没有什么补充意见时,我又请“喜欢”玛蒂尔德的同学发言。   A同学说:“她诚实守信,当她确信项链的确是再也找不回来时,她想的依然是如

文档评论(0)

137****114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