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多者收功远.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用力多者收功远 北宋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根据自己的读者治学经历, 总结了一条经验,叫:“用 力多者收功远。” 司马光自幼勤奋好学,由于他自觉得记忆力不足,所以他读书时格外用功。 平日,教他们的老先生每次讲完课后, 都要让学生们温习功课。别的孩子读几遍 就合上了书本,出外玩了。而司马光则不然,总要一个人留在教室里,放下窗帘, 一遍又一遍地琅琅诵读课文,反复思考揣摩,直到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意思方肯 罢休。司马光做官后,尽管公务繁忙,还能利用点滴时间多读深思。即使在去一 些地方视察途中,他也坚持在马背上背诵诗文。他通过长期的刻苦攻读和乐于思 考,终于成了一位学富五车、著述颇上的大家。 不仅如此。而且他笔下的《资治通鉴》也是他总结的这条经验的明证。 《资 治通鉴》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编年史。此书不仅在过去的一千多年起过很好的作用, 而且在今天依然不失它的史学价值,即使将来,它也会熠熠生辉。 杜甫有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也是个乐于“用力多者”,因此,他所 写的诗分外的好,能成为“史诗:能留存千古。”正如有人所赞颂的那样:“李杜 文章在,光滔万丈长”。贾岛用诗表达自己写作的心迹:“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 寒”;“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牧说到他写诗的心态,那就是:“苦心为诗, 唯求高约有”。不难看出,他们也是乐于“用力多者”。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能 留下千古传诵的优秀诗篇。 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对他人说:“我的每一幅画,都像我的亲骨肉一 样,都是十月怀胎,都是养育出来,全都饱含着我的真情实感和心血。 ”事实也 正是如此。他在91岁高龄的某一天,要创作一幅丈二的《高粱》,清晨6点进去, 没喝一口水,没吃一点东西,一干就是 8个小时。吴冠中有个习惯,他作画时, 是绝对不允许别人进去打扰他的。知情的老伴心疼他,不审端去了一杯水。结果, 吴冠中生产地把水打洒一地。画完后,他立即向老伴道歉: “对不起了,当时我 画得太投入了,根本不想到喝水。”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还存在诸多不便。朋友、邻居们经常帮吴 冠中干些买煤扛煤气罐之类的活。 吴冠中就拿画谢人家。当时画得比较随意。后 来,他对这些随意的画颇有悔意。他不是画张好的送去换回原画,就是花点钱给 人家把原画买回来。把这些画弄回来后,他就立即撕毁了。吴冠中还有两次烧画 的事:一次发生在1966年,他把自己回国后画的几百幅作品付之一矩:另一次 发生在1991年,他把自己十多年来的不满意的作品集中起来,一下子就烧毁了 200多幅作品。他对人说:“我这样做,并不是要维护自己的什么名声,而是要 为后人负责,要把真正的艺术留飨后人。” 吴冠中先生作画,力求精品,讲究创新。在他心目中,粗制滥造、失去了创 新的态度,那样就“笔墨等于零。”他用心、用功、毫不苟且的作画心态,使他 作出的画价值连城,凡收藏者,无一人不想收藏到他的画。毋庸讳言,吴冠中先 生的画和人品都会光耀千秋万代的。 “用力多者收功远”,历来如此。“没有超人的付出,就没有超人的成绩。”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文档评论(0)

kunpeng124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