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外币流通研究论文写作材料包.doc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代外币流通研究论文写作材料包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清代外币流通研究论文 1 清代后期的外币流通 17 清代后期的外币流通 20 清代《说文解字》研究综述 23 清代扬州学派研究论文 27 设计策划学硕士毕业论文详细开题报告 34 研究论文格式范文 46 论文撰写参考文献格式 57 城乡一体化论文致谢精选 63 论文答辩什么流程 67 转口贸易发展研究论文 69 清代外币流通研究论文 摘要:清代后期,各种外国货币在我国许多地区大量流通,占清末全国货币总额的比重超过30%。外币的渗透与侵略活动经常有密切关系,但根本原因是它们适应了我国币制变革的需要,被缺乏货币主权意识的中国人主动接受。外币的流通在我国货币制度的早期近代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晚清的币制改良运动是受外币流通的刺激而产生的 【摘要题】专题研究 【英文摘要】IntheeveningofQingDynasty,sty,butultimatereasonisthattheyadaptedtoreformofChinesecurrencysystem,ascirculationh-,itbroughtoutlateQingDynastyscurrencysystemreform. 关键字:清代后期/外币/流通 QingDynasty/foreigncurrency/circulation 【正文】 清代后期,巨额的外国货币在中国众多地区广泛流通,其种类多样,既有新式银元、纸币,也有旧式铜钱。来源更是复杂,出自十几个国家,或其殖民地和在华企业。据估计,清末全国货币总额中外国货币占很大比重,超过30%,在当时中国的经济生活里面有着重要地位。 对这一问题,不少综合性货币史著作都有涉及,以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和耿爱德《中国货币论》为代表。专题研究较少,20世纪50年代献可编著了《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在华银行发行纸币概况》,此外多是零星的钱币学研究,观点单一,主要认为这是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的殖民地性 本文拟全面研究外币在华流通,将侵略--反侵略与货币制度的传统--近代转型两种思路结合起来重新审视这一历史现象,一分为二地看待它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一、外币流通的格局 鸦片战争前,已有外币进入中国的货币流通领域。一是外国银元,俗称洋钱或番银。外国银元流入始于明代。清朝开海禁后外贸迅速发展,外商购买我国丝、茶、瓷等土特产用的几乎都是各种银元。洋钱流入中国,长期只作银块流通,要称重量、较成色,并被改铸为银两。至乾隆中后期(约18世纪70-80年代),因机器铸造的外国银元重量、成色能够标准化,使用时不像银两那样须较银色之高低、称分两之轻重,且式样精美,适应了当时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计枚核值,凭个数流通,成为异于银两的另一种白银货币[1](第43页),势力从闽广向北扩展,道光年间,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1](第42页),但长江溯流而西,至芜湖即不用,北上过黄河亦然[1](第52页)。输入中国的银元总共有几十种,最流行的莫过于一种西班牙银元--本洋(又称佛头、老头),即铸于墨西哥的加罗拉四世银元,重416英厘,合中国库平七钱二分多,含纯银90%。因供不应求,本洋出现升水,流通时作价高于实价(实际含银量)。同为西班牙银元的加罗拉三世币和斐迪南七世币虽重量成色一律,却要对本洋贴水[1](第55-56页) 二是夷钱,即越南和日本的铜钱。道光初年,日本宽永通宝多从宁波、上海、乍浦等港口贩入,为数众多。近年一船所带或数千串至数万串不等[1](第85页),越南光中、景盛、嘉隆、景兴通宝、景兴巨宝、大宝等在缺少制钱的闽广地区大量流通,广东潮汕,福建泉州、漳州等地尤甚,掺杂行使,十居六七。夷钱并已向内地渗透,如山东兖州间或有光中、景盛字样钱[1](第99-101页)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对中国及中国周边国家的侵略不断加强,中外交往日渐深入,在我国流通的外币种类愈多、范围愈广、势力愈大,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到1870年前,主要是鹰洋取代本洋。 五口通商后银元日益流行,本洋是华东华南最受喜爱的货币。虽然墨西哥独立(1821年)不久便停铸本洋,但中外贸易的需要和它在中国的升水吸引世界各地的本洋源源流入。到1852年底为止升水通常维持在8%到16%[2](第528页)。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后,一方面因为战乱人们纷纷收藏这一公认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那几年上海生丝出口剧增,需大量本洋供收购生丝之用,本洋出现短缺。4年内输入约6000万元仍不敷用,升水稳定在50%以上,有此币者愈视为奇货。到1856年夏季,在欧洲不论用什么

文档评论(0)

行业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