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古诗文注释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X.docxVIP

统编教材古诗文注释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X.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统编教材古诗文注释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X 以往一些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为古诗文课文提供注释,理由之一是有了注释,教师往往把注释当成翻译的工具和死记硬背的内容,从而把古诗文教学课上成翻译课或者背诵课,加重了学生负担,弱化了古诗文的教学价值。实际上注释是对文本内容的解释和补充说明,看注释,是学习古诗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从第二学段开始增加了“领悟诗文大意”的要求,所以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为古诗文课文增加了注释。随着统编教材的广泛使用,这些教材里的注释成为部分教师眼中的“新事物”,囿于教学经验不足,这些教师拿到教材后不免困惑:注释有什么编排特点?如何用好注释实现古诗文教学的增值?为此,笔者梳理了统编教材中的古诗文注释,并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见表1)。 一、编排特点 通过梳理,我们得以窥见统编教材中古诗文注释的编排具有如下特点: 1.丰富性 纵览统编教材里的注释,主要包括解释疑难字词、解释相关诗句、介绍写作背景和介绍诗题等四个方面,种类齐全,内容丰富。这些注释是编者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搭建的“桥梁”,有效地帮助学生扫除阅读古诗文的障碍,获得诗文思想主旨和写作风格等方面的提示。 2.准确性 统编教材充分吸收新的研究成果用于注释,力求用今天的语言准确解释古代诗文的字句。例如注释举例③,有些选本将“屠苏”注释为“割草”,引申出“茅屋”的意思,“入屠苏”就是“进入茅屋、进入寻常百姓家”。实际上这是望文生义。据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所载,屠苏酒共用药八味,是一种药酒。同是宋代诗人的魏了翁写过一首《虞美人·一年一度屠苏酒》,陆游也写过“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的诗句。这些宋代笔记和诗词都证明“屠苏”是一种酒,“入屠苏”是喝酒的意思。 3.简明性 统编教材里的注释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深奥的古诗文字句意思表达出来,例如注释举例③“屠苏”的意思,教材不作烦琐考证,直截了当地解释为一种酒。再如注释举例⑦,只解释“新桃换旧符”的意思,不涉及这句诗所用的互文修辞手法,不作艰深繁复的注释,简单明了,贴近学生,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 4.系统性 统编教材里的注释有系统安排,避免了先不注后注、多次重复注释和前后注释不一致等问题。注释紧跟文本,统一安排在文本的右边或下边,需要注释的字句都有数字序号标于右上角,与注释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的体例保持了诗文的完整性,特别是古诗的注释没有破坏古诗的建筑美,便学利教。 二、教学建议 根据教材中注释呈现出来的特点,再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积累古代优秀作品、体会作品情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利用注释引导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2X年1月25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所以,统编教材特别重视古诗文教学,选编了100多首(篇)古诗文,意在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注释的作用就是解释和补充古诗文的内涵和深度,贯彻落实上述国家意志和编者意图。比如注释举例③和⑦,传递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古诗的文化内涵。教学中,笔者设计表格(见表2),抓住文中注释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溯源,了解宋代春节的民俗文化历史由来。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通过古今对比、適度拓展等途径,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倡导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统编教材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注释,如:[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茱萸]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茱萸的习俗。[寒食]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教学中借助这些注释揣摩古诗中包含的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情感样式等,可以为培养有根的中国人发挥重要作用。 2.利用注释帮助学生体会诗文情感 古诗文记载着古人的生活和喜怒哀乐,传达着古人的品格、修养和抱负。诵读、积累古代诗文,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也是古诗文教学的育人任务。 统编教材中的许多注释就承载着这样的目标和任务,比如四年级上册《夏日绝句》的第一条注释“[项羽]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后来与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杀。”学生读到这条注释肯定会有些

文档评论(0)

y31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