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docxVIP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与《文心雕龙》 刘勰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是一位前无古人、后少来者的人物。可惜关于他的家世和生平,史籍中的记载简略,且语焉不详。后经范文澜、杨明照等专家学者的考察研究,刘勰的身世逐渐清晰,但也有存疑待考之处。 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大约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初年(465),卒于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前后。他的远祖可追溯到西汉的齐悼惠王刘肥,家族中的名流有刘宋的开国重臣刘穆之、司空刘秀之等;但他本人所在的这一支则比较弱,祖父刘灵真(刘秀之的弟弟)似无名位,父亲刘尚也是职级不高的武官——越骑校尉。 刘勰本人的经历,《梁书·刘勰传》开头有一句简短的描述:“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刘勰少年时便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20岁左右母亲也去世了,他孤寂无依,又因家贫而不婚娶。但刘勰自幼好学,从小即怀有美好的憧憬,追求树德建言、经世致用的人生价值,准备“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就在为母守丧三年后,他进入了定林寺,“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之所以要进入佛门,一般认为是南朝时期佛教势力兴盛,刘勰想借助佛门优势,凭借自己良好的文化基础求得发展。 定林寺作为佛教名刹,高僧云集,藏书丰富。在这里,刘勰作为佛教大师僧祐的助手,整理校订经卷,并潜心攻读,遍览诸子百家之书,最终达到了“博通经论”“长于佛理”的程度,进而“区别部类,录而序之”,完成了大丛书“佛教经论”的编定,成为定林寺的传世经藏。这项巨大的宗教文化工程,表现了青年刘勰卓越的才识、学养和功力。 虽然深受佛家思想的浸润,但刘勰没有遁入空门,也没有改变他心中的儒家伦理观念。大约在编定佛教经藏之后不久,他便怀着“师乎圣”“体乎经”的愿望,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现在看来,这部著作的学术品位是很高的,现实针对性也很强,可惜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刘勰没有灰心,他乔装成卖书商贩,拦住官高位显又是文坛领袖的沈约的车驾,呈上书卷,申明原委。史书记载:“(沈)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由此,《文心雕龙》始得为世人所知,刘勰也借此有了离寺出仕的机会。 不久,刘勰即受命担任南朝梁的“奉朝请”,很快又成为中军将军、临川王萧宏的记室,掌文书;继而又兼任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管章奏;再迁步兵校尉,执掌宫廷卫戍。按惯例,这种职位都是有家族声望的人担任,刘勰能够得到此职务,也说明了萧氏帝王对他的器重。身在王府衙署,刘勰力图“达于政事”,“匡世济民”,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等级毕竟森严,他即使有着渊博学养和深厚造诣,也未能在仕途上有持续发展,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但刘勰出仕期间也没有割舍与佛家的不解之缘,《梁书·刘勰传》说他“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曾“有文集行于世”。今虽已散失,但仍有《灭惑论》《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等文散见于史传之中。 最终,刘勰离开了仕途,奉敕再入定林寺,协助沙门慧震撰经,并在这里出家,不久便去世了。刘勰在官场和宫廷奋斗求索了三十年,最后又回到了他青年时代长期生活过的定林寺,回到了他的精神导师僧祐的根据地,这未必是刘勰心甘情愿的,但或许是他最好的归宿。 刘勰去世后,他的传世作品《文心雕龙》逐渐为后人所推重。该书共五十篇,用骈文写成,每篇篇末有“赞曰”作结。其中《序志》篇作为全书的总序,被放置在书末,是解读全书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的重要依据。其余四十九篇则可以分为“文之枢纽”(第一至第五篇)、“论文叙笔”(第六至第二十五篇)、“剖情析采”(第二十六至第四十九篇)三个部分。 为什么要取名“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序志》开头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一般认为,这段话不仅解释了《文心雕龙》一书的名称,而且界定了全书论述的对象范围。所谓“文心”,就是“为文之用心”。为表示“心”有所本,刘勰还引用了涓子《琴心》和王孙《巧心》。涓子就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里提到的环渊,他是老子的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其书十三篇,属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又著录属于儒家的《王孙子》一篇,注明一曰《巧心》。二书均早已亡佚。之所以用“心”这个字,刘勰解释说因为觉得“心”这个字特别具有“美”感,所以移作书名。用“为文之心”来解释“文心”,饶宗颐先生指出这句解释当本于陆机《文赋》:“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无论是刘勰所说的“为文之心”也好,还是陆机所说的“才士之所作”的“用心”也罢,其意义基本一致,指的是与作者的主观意图密切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