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慎罚”观念的高扬——包拯法律思想述评之一.docxVIP

“中正慎罚”观念的高扬——包拯法律思想述评之一.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中正慎罚”观念的高扬——包拯法律思 想述评之一 导读:本文“中正慎罚”观念的高扬——包拯法律思想述评之一 ,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绝对君主集权的封建司法制度至有宋一代已臻于完备,然具讽刺意味的是,千年的封建帝国到这时已是积贫积弱,盛况难再。 生于其时的包拯负命于纷乱危艰之世, 在司法实践中哀矜庶戮之不辜,拯冤民于缧绁;愤诉恶贵之恣行,申中正于皇天,其迹昭然。从法律思想史的角度观包拯诸多奏议, 我们深感包拯对传统的‘中正慎罚”观念的尊奉和发展, 甚而可以说,对“中正慎罚”观念的高扬是包拯法律思想最显明的特征。以下就对此试加评述。 一 “中正慎罚”观念的提出始自作于西周穆王时期的 《吕刑》。《吕刑》的制定者认为,判断刑罚的祥、虐,完全视其在司法实践中“中正”与否,“中正”则祥,偏颇则虐;“慎刑”、“慎罚”,刑当其罪、罚当其幸是“祥刑”的关键。 “中正慎罚”观念的影响及于后来中华法系的形成,为儒家“为国以礼”的封建统治理论提供了历史依据。 通过科举踏入仕途的包拯久受儒家“礼治”思想的熏陶,深知 “民者,国之本。财用所出,安危所系” ( 《请罢天下科率》 ) ①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理。他从绝对维护封建皇权统治的立场出发, 企望通过对“中正慎罚”观念的高扬来调和并消弭统治者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以消除导致社会纷乱的不安定因素。为此, 包拯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现实的需求,对传统的“中正慎罚”观念作了较多的阐发, 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 使这一理论得以丰富的发展。 慎行法令、法存划一的立法观, 是包拯高扬“中正慎罚”观念的第一体现。 如众所知,中国封建司法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君权至上,君主独揽立法、行政、司法大权这种状况在绝对君主集权已发展到完备形态的宋代更是趋于极端, “敕律并行”乃至“以敕代律”的现象便是这时代的产儿。 在立法上,宋初虽然因袭唐五代的律、 令、格、式,却已开始以敕作为随时损益的手段。自宋太祖时窦仪等人编《建隆新编敕》与《宋刑统》并行天下,其后编敕不断增多,敕逐渐取得律的地位。 编敕的盛行固然有助于强化君主集权, 防止割据势力的复辟,但“口衔天定”、 “言出法随”的主观随意使各级司法官吏援引不及,无所适从,使百姓不明法禁所在,动辄获罪。这种状况在仁宗时期已很严重, 作为亲历司法实践的包拯目睹许多案件处置不当常常怀有深憾, 痛心不已。他深知执法要合乎“中正”就必须首先从立法着手,只有颁布的法令合乎“中正”, 顺乎情理,执法的“中正”才成为可能。为此,他屡次上书,祈请仁宗慎行法令,救补时弊。 首先,包拯认为法令是固国之本,颁行法律务必要慎重。庆历七年,旱魔肆虐, 山泽之间而多有乱起。时包氏自京奉转运使移任陕西转运使,沿途所见,令其骇然,他深感亢旱之灾不足惧, 足惧者乃“人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知法令之不足信” ( 《上殿札)子。》在他看来,“法令者,人主之大 柄,而国家治乱安危之所系焉,不可不慎” )。只有(慎同行上法令,取信于民,则祸乱易平,天下易治,如其所云:“法令既行,纪律自 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在陛下力行而已” )。相反,( 同上如果立法轻率,法令无常,致使官无法纪,民无规矩,就会造成“狡 吏得以为奸,无所畏惧” ( 《论内),降猾》民得以作恶,无以震慑。如此,则污吏难绝,盗贼难平,天下难治。为此,他屡次陈情要求殿上“今后朝廷凡处置事宜, 申明制度,不可不慎重。或臣僚上言利害,并请先下两制集议, 如可为经久之制.方许颁行”(《论诏令数易改》)。言语中隐露出他对于“以敕代律”的不满, 表达出他要求通过“两制集议”的程序慎重立法的政治主张。 其次,包拯主张国家法律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切忌随意废止追改。封建帝王“以敕代律”,随其主观意志的朝令夕改难以避免,这就给执法者带来困惑,使众百姓无所适从。这种情况在嘉(礻右) 年间,随着仁宗的年迈昏庸而日趋严重。 包拯时任权御史中丞兼理检使,他目睹此况,据理力谏;“臣窃见朝廷凡降诏令,行之未久,即有改张,故外议纷纭,深恐于体不便 缘累年以来,此弊尤甚;制敕天下,未逾月而辄更;请奏方行,又随时而退改。民知命令之不足 信,则赏罚何以沮劝乎 ? ” ( 《论诏令)易他改认》为只有“法存画一, 国有常格”方能取信于民,行道天下。这种对君主露骨的非议,显现出包拯已经认识到造成当时法令紊乱的根源是君主的“诏令易改”, 表露出他期求以“律” ( 不是以“敕 ! ” ) 治天下的政治意愿。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由此可见,包拯坚决反对有违“中正”原则的“以敕代律”和“诏令易改”,期图通过慎行法令和“法存画一”来维护法律的公正,从而实现其“中正”立法的政治理想。 这种立法观的提出, 在“敕律并行”、律

文档评论(0)

151****04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