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双机器人协同打磨设计与研究
导语:?本文针对复杂压铸件的打磨问题,采用由工业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夹持打磨工具的打磨方式,并且双机器人协同打磨,能够于工件两侧同时打磨压铸件,打磨自动化程度更高,大大提高了打磨效率。 抛光打磨是提高压铸件表面质量最重要的一道工序。针对工艺复杂的压铸件打磨问题,采用双机器人从工件两侧进行协同打磨,可大大提高机器人打磨效率。
目前中小企业大部分仍然采用人工打磨的方式,对工人的身心健康损害极大,少部分采用工业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夹持工件的打磨方式,但此种方式只适用于中小型压铸件。同时,由于目前大部分针对打磨力的计算基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较粗糙。由于采用的刀具刀齿形状与铣刀类似,即等效于对铣削力的研究。众多学者进行了铣削力的计算及建模的大量研究工作,建立了螺旋立铣刀基于前刀面摩擦力与法向力的铣削力模型,但是切削力不仅作用在刀具前刀面,而是由刀具和工件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该模型有局限性。
本文针对复杂压铸件的打磨问题,采用由工业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夹持打磨工具的打磨方式,并且双机器人协同打磨,能够于工件两侧同时打磨压铸件,打磨自动化程度更高,大大提高了打磨效率。本方案基于微元法建立了打磨力数学模型,利用Matlab得到了打磨过程的最大切削力,运用ANSYS对夹具与工件的装配体的薄弱部分进行静力学分析,可知最大等效应力未超过材料许用应力值的39%,同时,通过模态分析得到前6阶振型和固有频率,最高频率413.61Hz小于激振频率的1/4,在打磨激振力作用于夹具工件系统时不会发生共振现象,可知该方案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系统还采用了基于微元切削原理计算打磨力,分析了在双机器人协同打磨工作过程中,压铸件与所设计的专用夹具装配体在打磨作业产生的打磨力作用下的应力与变形情况。
结构与原理
研究中采取的方案是机器人抓取打磨工具的打磨方式。在工件的两侧分布两台机器人,两台机器人于工件两侧同时进行打磨。研究中的打磨工艺布局方案设计如图1所示,打磨工作台上固定有专用夹具用于夹紧压铸件,工业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连接打磨工具,预先对机器人轨迹记录及IO信号设置,调试完成两机器人之间的配合。操作人员将毛坯件装夹后,两机器人按照示教路径协同打磨,完成打磨后操作人员把已打磨好的工件取下,然后装上另一毛坯。每个工作台上的工装只需转动曲柄即可完成对毛坯件的装夹。机器人在工件两侧协同打磨压铸件,使得打磨工作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充分利用机器人手臂能够到达的工作空间,显著提高了打磨效率。
图1emsp;emsp;双机器人协同打磨平台
打磨力数学建模
研究中打磨力的计算是基于微元切削原理的铣削力模型,铣削加工的机械模型一般采用Y.Altintas推导的切削力模型,将螺旋切削刃沿着螺旋线切分为有限个微元,在某一时刻作用在单个切削刃上的总切削力是由此切削刃上各个微元的数值积分得到。圆柱螺旋铣刀的铣削模型和受力示意图如图2所示,以铣刀中心线为z轴,铣刀端面为xy平面,端面圆心为坐标原点,根据右手定则建立铣刀坐标系。沿铣刀轴线将每个切削刃分为有限个切削刃微元。beta;是螺旋角,psi;是滞后角。
由Altintas的动态铣削力模型,将作用在第j个切削刃上厚度为dz的切向、径向和轴向切削力微元分别表示为:
将参与切削的切削刃切削力求和,可得整个刀具在同一时刻同一轴向切深处的切削力,最后得出各个方向切削合力与转速和轴向切深的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各轴向切削合力图
经以上分析计算,得出切削力在转速10000rpm,在轴向切深为10mm时最大,结合打磨实际切削深度为1mm,此时刀具对工件的各个方向切削力的大小分别为Fx=-49.019N,Fy=274.5N,Fz=44.44N,接下来分析工件的应力与变形情况在此切削力最大值时能否满足生产要求。
仿真分析
针对研究中设计的适用于双机器人协同打磨的复杂铸件的专用夹具与铸件的装配体进行应力和变形分析,步骤如下:
(1)创建如图4为夹具工件系统的有限元模型。
(2)设定参数:网格划分方法圆柱销与工件接触部位采用FaceMeshing,其余部位采用四面体单元划分网格,如表2为材料参数的设定。
表2材料参数
材料
密度
杨氏模量
泊松比
夹具
45钢
7890kg/msup3;
2.09x1011N/msup2;
0.269
工件
铝合金
2770 kg/msup3;
7.1x1010N/msup2;
0.33
(3)施加约束与载荷:夹具体与工件之间的接触关系如下表3,摩擦系数根据《机械设计手册》常用材料的摩擦因数表选取为0.2,圆柱销1、2、3、4与工件6间接触关系为frictional,与圆弧夹紧板5之间接触关系为bonded,夹具体8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最新2023版知识产权贯标GBT29490 09知识产权维护运用控制程序(含表单)[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文件].docx
- 煤矿合法股权转让协议9篇.docx VIP
- GB_T 9711-2023石油天然气工业 管线输送系统用钢管.doc VIP
- 导体结构设计.xls VIP
- 电梯安全风险管控清单.doc VIP
- 生殖医学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2024年度健康体检大数据蓝皮书.pdf
-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反思(共6篇).pdf VIP
- 球墨铸铁管与其它管材的连接件技术规范.docx VIP
- NB∕T 11273-2023 工业锅炉设计文件鉴定技术导则.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