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电影《刘三姐》的音乐艺术特色
[ 摘 要] 电影《刘三姐》有戏曲片、舞台艺术片两个版本, 它们都以歌谣作为重要的叙事、 传情手段, 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 山歌被公认为《刘三姐》的精华。文章重温经典,认为刘三姐歌 谣强调音韵节奏、讲究演唱方法、注重声情统一效果,表现出独 特的地域音乐风格和民族审美内蕴,这三方面构成其主要特色, 也是《刘三姐》感人至深、经典流传的重要原因。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 有关她的故事与歌谣文献 记载很多。新中国成立后,拍摄过戏曲 (1960) 、舞台艺术 (1978) 两个版本的彩色影片。 二者故事情节不尽相同, 但是都用歌谣赞 美劳动、自然、爱情并鼓舞民众与封建势力作斗争。它们以具有 强烈生活气息和浓郁地方色彩的山歌表达人物内心世界, 音乐一 直是可圈可点的话题。有鉴于此,本文重温经典,拟就刘三姐的 歌谣艺术特色做个梳理。
一、刘三姐强调音韵节奏 歌谣语言和生活语言有一定的关联, 生活语言对歌谣旋律的 构成、发声、歌唱都有影响。壮语历史悠久,词汇丰富、优美, 表达极为细腻、 准确。比如表达红色, 就有桃红、 枣红、红彤彤、 血红、粉红、嫩红、鲜红、大红、殷红、红艳艳等十多个表示深 浅不同、 情态各异的词语。 壮语中凡有韵母的发音部位相同或相 近都可押韵, 编歌时很容易找到押韵字眼, 刘三姐歌谣一般都合 辙押韵。壮歌的押韵主要有脚腰韵、脚韵、脚头韵。脚腰韵 ( 也 称腰脚韵 ) ,就是每联上句的末字与下旬中间某字相押,脚韵是 前联下旬的末字与后联上句的末字相押, 脚头韵是每联上句的末 字与下旬的头字相押。一首五言或七言壮歌同时押脚腰韵和脚 韵,也可同时押脚头韵和脚韵。
试看歌谣“夜睡不着觉,想恋情哥心又慌,像跳蚤钻心,装 着不恋心太烦,一翻三呻吟,葫芦里头盛糯饭,念俏金难过,放 进容易倒出难”。其中五言歌押脚腰韵 (觉、蚤、吟、金 )和脚韵 ( 心、吟 ) ,七言歌押脚头韵 ( 慌、装,饭、放 ) 和脚韵 ( 烦、饭 ) 。 “脚腰一脚脚一脚腰”或者“脚头一脚脚一脚头”这两种连环 相扣的押韵方式韵点较多, 押韵次数密集, 形成一种“蝉联式” 韵律。通观《刘三姐》,随处可见从壮语词汇中信手拈来的连珠 妙语,圆润、甜美的唱音中充满了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 独特的音乐美。
二、刘三姐讲究演唱方法
壮族“出门用歌来走路, 睡觉用歌当床铺”, 他们幼年学歌、 青年唱歌、老年传歌,造就了无数能歌善舞的“歌师”、“歌 王”、“歌仙”。刘三姐是歌才超群、聪颖智慧的化身,是“空 谷好音传逸响, 歌声仿佛遏云霄”的“歌仙”。 表现这样的人物, 少不了歌唱技巧和科学的发声方法,在气息、共鸣、咬字吐字上 狠下功夫。
壮族民间传说中“三姐开口赛洪钟, 歌声还比钢刀利。 ”洪 钟般的歌声从哪里来 ?从现代声乐理论来看,必须正确运用气息 才能获得这样的音效。 音乐工作者在田野调查中了解到, 壮族人 民唱山歌讲究呼吸,十分重视 “行气”方法,其中最为关键的 是运用“底气”, 犹如气功理论所说的“气沉丹田”。 丹田分为 上、中、下三部分,下丹田又叫“地”,位于肚脐下三分小腹收 缩处,气沉到此发声就会变得充实浑厚。不过,人为的吸气、呼 气会使歌唱者身体僵硬, 气息不畅,继而影响到情感的自然抒发, 因而“行气”要讲究方法又不被方法束缚,始终以自然为宜。
刘三姐歌谣内容丰富、 寓意深刻, 正确地咬字吐字才能清晰 地表达思想感情。影片里的演唱找准了声母发音部位,运用唇、 舌、牙齿、喉咙相互协调的力量,发音明朗、短促而清晰,做到 咬字清楚、正确,并且咬而不死。吐字是对字腹和字尾而言,字 腹即字的韵母部分, 它与发声的关系最密切, 对歌唱的好坏起着 关键性作用。 演唱时将韵母的主要母音加以引圆并注意归韵, 唱 得饱满宽广,口形决不随曲调、音高的变化而产生强烈变形。字 尾即字的结尾部分,凡有字尾都把尾音收住,而且收得轻,做到 收音即停。总体来看, 刘三姐歌谣歌唱发音在咬字吐字方面做到 字头“准”、“正”、字腹“圆”、字尾“轻”,这三点使语言 连贯生动、音乐流畅协调、音色圆润、统一。
共鸣是发声的基础之一,掌握好共鸣能使演唱者呼吸通畅、 发音位置统一、扩大音量、改善音色和音质,更好地表达歌曲的 内涵。刘三姐歌谣比较注重合理运用头腔、口腔、胸腔这三大共 鸣腔体。 头腔共鸣位置高, 发音时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即软腭的力
量,把声音送入头腔,形成共鸣,因而音调清脆明亮,集中而具 有穿透力,高亢的曲子一般用头腔共鸣。如前所述,壮族歌谣语 言比较丰富, 而口腔、 舌头以及咽喉共同完成咬字吐字才能够展 现语言的魅力, 所以口腔作为语言器官的功能往往大于共鸣器官 的作用,在整个歌唱活动中对口腔的作用相当重视。另外,壮族 也有“山歌如火出胸膛”的说法, 从这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