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宿建德江》“愁”字别解(节选)
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山水诗名篇《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一首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写景抒情小诗。一般诗论者认为是抒写羁旅愁思,也有认为是抒发思乡之愁,还有认为“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千愁万绪,涌上心头。”(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笔者以为,作为孟浩然山水诗之精品,要想准确地解读这首诗的情感,要知人论世地破译出作者情感遭遇的密码,还要理解写景名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艺术手法。如此方能深入诗歌骨髓,真正触摸到诗人跳动的脉搏。
孟浩然(689—740)出身于湖北襄阳城中产阶级的书香之家,自幼苦学,抱负非凡。年轻时隐居读书于鹿门山,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乡曲无知己,朝端令亲故。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田园作》)“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他出仕的心情原是很迫切的,只是苦于没有得力的人引荐。据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记载,开元四年左右(716),28岁不甘寂寞的孟浩然在张说任岳州刺史期间,写了一首干谒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虽然委婉含蓄,但希望通过张说(一说赠张九龄)援引而一登仕途的心情仍暴露无遗。其后至开元十二三年间,数度出入于张说幕府,但并不得意。开元十二年(724),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开元十四年(726)夏秋之际,他怀着失意的苦闷漫游吴越。约在开元十六年(728),不惑之年的孟浩然终于来长安应进士举,怎奈落第了,心情很苦闷……
开元十八年(730),孟浩然从长安落第东归漫游吴越一年有余。途经建德江,当黄昏来临,明月当空之际,这建德江周围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写景抒情小诗就这样诞生了。愁情若何?作者戛然而止,用一联景语留给读者体味。“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无垠,苍苍茫茫,远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空旷的原野使人孤寂。“江清月近人”,夜幕降临,明月挂天,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诗人是那么近。这情景让诗人感到冷清。明人唐汝询云“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联不复言情而旅思自见”(《唐诗解》卷十一)。清人黄叔灿云:“‘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之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唐诗笺注》)沈德潜评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试问这“客愁”竟为何物?
……“象”是诗歌中的外在形象,“兴”是形象所蕴含的深一层意思和情感。孟浩然写景诗: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完美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诗寄情山水之趣,感怀自己身世,融入隐逸思想、禅趣,兴与象融合了无痕迹,到达很高的艺术境界。因此,唯有准确透视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清淡而浓厚意象,才能感悟到诗人真切的内心精神。通观诗人身世遭遇,笔者揣测意象“天”是“蜀道之上”的青天,蹑高位的“世胄”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树”是作者的化身,一棵“行高于众”的树,耿介不随的树;“江”是喧闹的世道,是开元盛世,是明君,是圣主;“月”是读书人的理想,是“兼济天下”抱负,是“端居耻圣明”的忠心。“皆著我之色彩”的意象营造出了比王维诗更多触景生情的“有我之境”。茫茫旷野,滚滚红尘,冷眼望去,蹑于高位的达官显贵要比挺拔的高大的他低矮得多;政通人和的盛世,政治清明的开元,犹如一江澄澈透明的江水,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悬天空,好比仕子胸中升腾的一轮红日,是读书人“入世”的美好理想,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温暖,江水愈澄清,那轮入世为官的“明月”就距离仕途之舟中的旅人愈近啊。所以愈加盼望江水清明,然而这江水给他带来无尽的愁苦,愈清澈愈显现实无情、诗人无依,那毕竟是镜中花、水中月啊。有矛盾,或反语,含蓄蕴藉。是遗憾,是无奈,是牢骚,是愤激,回味无穷。在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一段寻寻觅觅,几番上下求索,虽然终于发现一轮明月竟和他那么近,多少慰藉诗人那颗愁苦的心,但是冷静之后,却是无边的感伤,无尽的失落。“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留别王维》),满怀用世之心却欲仕不能,一腔期盼化为两手空空。举世皆浊,入仕无门啊。这“愁”便是萦绕于怀,挥之不去的“怨怼”,便是怀才不遇后的愤世嫉俗了。据《新唐书·文艺传》载:“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个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折腰曲从的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