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布依族婚姻文化研究述评
婚姻是每个人的人生大事,在人類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承载着人类繁衍后代的功能。婚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就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婚姻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婚姻文化。因此,婚姻是一种双重的存在:既是社会的日常事实,也是观念的建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科学地阐述了人类婚姻、家庭的发展演变过程,指出:人类自脱离了杂婚状态后,便依次经历了血缘婚和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婚和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婚和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婚和个体家庭的婚姻家庭形式。婚姻文化是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主题。婚姻文化是每一个民族的众多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文化之一。毫无疑问,婚姻文化也是布依族众多文化事项中极其重要的因子之一。众所周知,布依族发源于中国,是一个主要分布于中国贵州、云南和四川三省以及越南北部的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且特色鲜明的跨国民族。鉴于资料搜集与篇幅的局限,本文主要围绕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布依族恋爱习俗、婚姻习俗及其变迁、婚姻与女性、婚姻习惯法和族际通婚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为布依族婚姻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作些铺垫。
一、布依族恋爱习俗研究
恋爱习俗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是婚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布依族恋爱习俗最早在明清的文献中就有记载,如“仲家孟春跳月,编花球视所欢者掷之,在室奔而不禁,嫁乃绝之。”再如“卡尤仲家在贵阳、安顺、兴义、平越、都匀等府。每岁孟春,聚会未婚男女于野外跳月歌舞,彩带结球,抛而接之,谓之‘花球’。意既洽,彼此互掷,遂私焉。”布依族盛行“浪哨”习俗,“浪哨”是布依族特有的恋爱习俗,是布依族青年男女正常的社交活动。青年男女通过对唱情歌,表达爱意,建立爱情,许定终身。“浪哨”为布依语,不同地方汉语称呼不同。在贵州境内,贵阳、惠水、龙里、贵定一带称为“唱歌”,都匀、镇宁等地称为“赶表”,独山叫做“打老表”(或称“赶老表”),荔波叫“闹门墙”,平塘叫“玩表”,北盘江流域叫“坐表”,汉语则统称为“赶表”。在云南境内,马关、河口一带也称为“赶表”,罗平和富源一带则称为“浪肖”或“梭泼梭”。本文同时使用“浪哨”和“赶表”两种说法,不加以区别。
1963年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撰写的《布依族婚姻资料汇编》一书对布依族“赶表”的传统习俗作详细记录和整理,指出“赶表”有积极的因素,它对封建婚姻制度起着一定的冲击作用。青年人可以通过这一正常的社交活动,找到称心的爱人,建立美满的家庭。但也有消极因素,过去在封建思想影响下,因“赶表”引起了不少纠纷,有的人由于迷于“赶表”,耽误了生产;甚至某些人借“赶表”乱搞恋爱。著名的人类学者龚佩华教授和史继忠教授的《布依族婚姻试析》一文从人类学的理论高度阐述了“赶表”的本质,指出“赶表”是古代群婚时期“野外偶合”的遗风。杨昌儒教授身为布依族的民族学专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独具匠心,也更为准确,他在《论布依族“浪哨”文化的演进》一文中以独特的视角系统地论述了浪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浪哨文化的社会功能,他认为不宜将“浪哨”简单视为古代群婚时期“野外偶合”的遗风。认为浪哨是布依族社会整个文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子,分析了现代浪哨文化系统的不完整性及其表现,并探讨了如何重建现代浪哨文化系统。安顺市布依学会会长马启忠先生在《布依族婚姻习惯的调查》中针对个别曲解布依族婚俗的文章,通过对镇宁、关岭和紫云进行了实地调查后,还原了“赶表”的面目,阐述了“赶表”须遵守五条规则,指出了“赶表”不是乱来,而是布依族的恋爱形式。这一阐述驳斥了部分人对“赶表”的曲解,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布依族的“赶表”习俗。刘达成的《云南布依族的婚姻》记述了云南马关、河口一带以及罗平和富源一带布依族的恋爱形式,马关、河口一带布依族恋爱方式也称为“赶表”,罗平和富源一带则称为“浪肖”或“梭泼梭”。根据该文的记述,我们可以充分肯定,云南布依族和贵州布依族的“赶表”习俗从形式和内容上看是大体一致的。杨健吾《发展中的变迁——四川宁南县西瑶乡拉落村布依族调查》一文指出了拉落村布依族与贵州布依族的渊源,认为拉落村布依族青年男女恋爱比较自由,通常利用节日或劳动的机会,聚集起来对歌,表达爱慕之情。邓国城《浪哨:一个民族的情感记忆》介绍了“浪哨”是布依族恋爱的一种方式,活动举行的时间以及浪哨歌,随着社会的发展,参加浪哨活动的人越来越少,浪哨逐渐成为布依族难以释怀的情感记忆。张俊《浪哨习俗在布依族文化发展中的传承作用》从浪哨的基本含义、浪哨歌词结构、浪哨习俗、浪哨规则、浪哨过程几个方面对浪哨文化进行解读,认为浪哨习俗体现了布依族的集体情感意识,是民族群体意识的寄托。
“浪哨”是布依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