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循环圈圈”的数学学习过程设计.doc

基于“学习循环圈圈”的数学学习过程设计.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PAGE 页 基于“学习循环圈”数学学习过程设计   “学习循环圈”理论概述   美国教育心理学博士伯尼斯?麦卡锡以提供教学指导为目,借助四个象限(见图1)提出了完整“学习循环圈”. 它就像倒置冰激凌甜筒,随着课程螺旋上升,循环圈上每一个点所产生相互关系也会越来越复杂,最佳状态要等到整个课程螺旋上升结束. 图1是它俯视图,好似一个时钟,以“感知信息”与“加工信息”为经纬,学习依次经历了“直接体验”(12:00)――“反思学习”(3:00)――“抽象概念”(6:00)――“行动学习”(9:00),再融会贯通. 最后带着新起点又重新回到“直接体验”开始新一轮学习循环圈.   依据学习循环圈开展学习就是学习过程本身,完整自然学习过程包括“为什么”、“是什么”、“应怎样”、“该是否”四个象限(见图2),四个象限关注四类学习风格者. 象限Ⅰ关注想象型学习者:他们倾向于在12:00逗留久一点,最爱问“为什么”,渴望了解知识内在价值与意义;象限Ⅱ对应剖析型学习者:他们倾向于在3:00逗留久一点,最爱问“是什么”,渴望理清知识内在结构与知识间联系,力求掌握概念、理论;象限Ⅲ关注尝试型学习者:他们倾向于在6:00逗留久一点,最爱问“如何运作”,寻求理论实用价值,追求做事效率,动手能力强;象限Ⅳ关注创造型学习者:他们倾向于在9:00逗留久一点,最爱问“假如……那该会怎样”,喜欢从自身感知与体验出发,去反思与质疑现有各种理论,对理论进行补充与修正.要注意,学习循环圈是自变量,四类学习风格者是因变量. 学习循环圈是在符合认知规律前提下有效地进行差异施教.   基于“学习循环圈”数学学习过程设计模式   上文提到四类学习风格者,他们喜欢在各自象限逗留久一些,但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经历其他象限. 由加涅学习与记忆信息加工模型可知,学习循环圈与学生认知过程(见图3)相吻合,而循环圈独特性在于既注重学生认知发展过程,又关注四类学习风格者.   因此每个人学习都应该经历这四个阶段.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依据学习循环圈开展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数学学习,我们将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见图1与图2),如下.   第一阶段:“为什么”阶段――为意义而教. 从直接体验(12:00)――反思学习(03:00),发现学习内容意义与价值.这一阶段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力,学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   第二阶段:“是什么”阶段――为理解而教. 从反思学习(03:00)――形成概念(06:00),透彻掌握概念. 这一阶段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建立专家知识.   第三阶段:“应怎样”阶段――为掌握而学. 从形成概念(06:00)――解决问题(09:00)时,积极利用新学内容解决问题. 这一阶段教师辅导学生,答疑解惑,学生熟练掌握知识技能,解决问题.   第四阶段:“该是否”阶段――为创新而学. 从解决问题(09:00)――融会贯通(无限趋近于12:00),加深知识理解,接受新挑战. 这一阶段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最后学生带着新起点又重新回到“直接体验”开始新一轮学习循环圈.   基于“学习循环圈”数学学习过程模式既注重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又关注学生思维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 下面以对数运算性质数学学习过程设计为例,阐明学习循环圈为数学教学带来启示与帮助,为学生提供合理知识学习途径,为数学教师指出教学实施有效设计.   基于“学习循环圈”数学学习过程设计样例   教材剖析:本节选自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第二课时. 在前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数概念与对数运算,为本节储备了知识与技能,由于对数与指数紧密关联,故对数运算性质学习应类比指数学习步骤. 在本节课中让学生经历猜想与推导对数运算性质过程,养成猜想、归纳与化归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感悟一级运算加减、二级运算乘除、三级运算乘方间运算关系,感受对数运算优越性;让学生深切感受新旧知识间联系,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教学过程:   1. “为什么”阶段   引语: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对数与对数运算,了解了对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例如以对数为坐标将天上星星划分等级,使用对数求解水溶液PH值,利用对数算人口增长率、原子核衰变、地震级数等等. 今天让我们对对数进行更深入研究.   (1)引入(使用多媒体PPT)   教师活动1:我们要研究对数,想想对数与哪些知识有关?   学生活动1:回顾旧知(对数源于指数,互化式ab=N?b=logaN(a0,a≠1且N0)).   教师活动2:回想我们是如何研究指数?   学生活动2:思考研究指数步骤与方法(先是指数概念,再是指数运算性质,最后是指数函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