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王安石究竟是如何从政敌到知交的.docVIP

苏东坡与王安石究竟是如何从政敌到知交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东坡与王安石究竟是如何从政敌到知交的 本文导读: 八大家中,王安石和苏东坡,我们也都很熟悉。 王安石 (1021 年 12 月 18 日 -1086 年 5 月 21 日 ),字介甫,号 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 (今临川区邓家巷人 ),他是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属 四川 )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网络配图 历史上,苏东坡和王安石是从对手变位朋友的。 王安石开始搞改革的时候,苏轼兄弟丁忧服满,刚回京城。那时,兄弟俩踌躇满志,很想有一番作为。可是,苏东 坡不识时务,对改革说三道四。王安石很不 高兴,就让他到开封府审案子。 京城的案子盘根错节, 随时都会碰到山头。他希望苏轼深陷其中出不来,无暇指点时政。没想到,苏东 坡是断案高手, 三下五除二, 就把案子办得干干净净 ——王 安石的警告落空了。 第二年上元节,皇帝想买灯,苏东坡劝谏皇帝别浪费这 种 “耳目不急之玩 ”,皇帝从善如流。 苏东坡喜不自胜, 就像初学写作的人发表了文章而激起更强的写作劲头一样,苏东 坡接连又作了《上皇帝书》 、《再上皇帝 书》,向改革全面开 战。于是,政敌开始收集苏东坡的 “黑材料 ”,想把他整垮。可是,结果一无所获。但是,这已使苏东坡心惊胆战,后怕起来。于是,他请求外调,以离开政治的漩涡,避祸全身。 就这样,苏东坡与王安石走到了对立面。此后,苏东坡 就开始了他连年外贬的宦海沉浮。 但是,在王安石下野之后,他却亲到金陵去看望王安石,并次韵王安石的《北山》诗, 道是:“骑驴渺渺入荒陂, 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 当时,苏东坡从黄州平调到离京较近的汝州,可是仕途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善。他之所以要去探访王安石,一 则是路过 ;二则同是天涯沦落人, 已不 复有当年的意气用事,况且他对改革也有了新的理解,不再简单地全盘否定,而王 安石也已退出官场,两人见面就轻松多了 ;三是,当年 “乌台诗案 ”发作, 有人欲 置自己于死地, 王安石曾道 “岂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施以援手,并没有因为是政敌而落井下石。 不能不说,两人在私下是互相倾慕的。本着惺惺相惜, 苏东坡去看 望王安石就变得不难理解了。而当王安石得知苏东坡来拜访他时,竟穿着便服骑驴到船上来看望苏东坡了。 苏东坡也不戴帽子,赶紧作揖迎接道: “轼今日敢以野服 见 大丞相 ! ”王安石笑道: “礼岂为我辈设哉 ?”两人相见甚欢,别有一番滋味。 网络配图 苏东坡的到来,让寂寞的王安石一下子又有了知音的感 觉。两人谈诗论文,谈禅说佛,很是契合。王安石对人感叹 道: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 此人物 ! ”也许,正因为此,王 安石情不自禁地请苏东坡就在金陵买田为宅,两人也好时常 见面。苏东坡也有相见恨晚之感,故而有 “从公已觉十年迟 ” 之句。有人 以为这是客套,乃至虚与委蛇。我看,苏东坡 未必这样乡愿,若要与王安石周旋,也犯不着远道来访。此时,两人已没了世俗的距离,同抱赤子之心,又怎会互相设 防? 王安石的邀请是真诚的,晚年能得遇如此人物为邻,岂 非美事 ?而仕途险恶,又何必汲汲于道呢 ?王安石是过来人, 不能说没有劝退之意 ;而苏东坡也历尽坎 坷,未必没有林下 之想。故而,一说即合,以致后来人到了江北,依然盘桓不 去。他在给王安石的信中说: “某始欲买田金陵, 庶几得陪杖 屦,老于钟山之下。既已 不遂,今仪真一住又已二十日,日以求田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幸而成,扁舟往来,见 公不难矣 ”好一个扁舟往来 ! 若真成功,则苏王诗酒唱和,不啻是文 坛佳话也 ! 只是,苏东坡毕竟还是公家人,一时之想,望梅止渴而已,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人啊,就是这么奇怪,一面孜孜以求声与名,一面却又 回望着自己的来时路。王安石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年二次拜相时,曾作《泊船瓜洲》 ,道 是: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 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人离钟山,却依然一步三回头。因为他知道,仕途崎岖,世事难为。但 是,儒家的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又催逼他勇于任事。 与小人的得意忘形不同的是, 王安石对于拜相, 并没有欣喜若狂。 当年他初拜相位之时,就曾私下与至友题诗明志: “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与寄此生。 ” 网络配图 政事虽是大功业,但却不是自己的安魂之所。那么,何处是自己真正的精神家园呢 ?大概是在渔樵之间、诗酒之中 吧,大概 是在 “思接千载, 神游八荒 ”的大自由中吧。 而在这 样的大自由中,还会有小路上的碰头和小河里的争流吗 ?脱离了世俗的羁绊,沐浴在文化的阳光之下,就会消解 僵硬 的对立,融化冰封的情意, 就会有涓涓细流润泽枯冷的心田,就会有三月春阳照耀

文档评论(0)

150****62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