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之天人合一.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庸之道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上智文化公司下属的滨河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经理孔相鑫,今天早上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阅读《中庸》的心得体会,希望通过我这几十分钟的分享能给你对的成长和发展带来帮助。 首先我们讲为什么要这样重视中庸的学习,在古代《中庸》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因为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儒家推己及人的内圣外王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由孔子提倡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中庸之道是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的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思想。所以宋代把它与《大学》、《论语》、《 孟子》并列为四书。通过《中庸》来完美的诠释内圣外王,天人合一。 其实《中庸》不是一本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费力去理解说他到底说什么。他来源于我的生活指导我们的人生。圣贤在于千古之前,他们用那些有价值的生活经验通过精炼的语言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受益。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我们说《中庸》的内圣外王就不难理解,我们看这“圣”字,在古代是这样写的(1见图) 上面一个口一个耳字,底下一个人一个王字。这个口和耳在繁体字里面就是听的意思,也就是说能掌握自己的身体和欲望的人,既能掌握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又能使别人听从自己。这个人就能由人而王,成为圣人。这就是《中庸》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状态,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和带动大家一起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在闻名世界的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块名扬世界的墓碑。其实这只是一块很普通的墓碑,粗糙的花岗石质地,造型也很一般,同周围那些质地上乘、做工优良的亨利三世到乔治二世等二十多位英国前国王墓碑,以及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比较起来,它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并且它没有姓名,没有生卒年月,甚至上面连墓主的介绍文字也没有。但是,就是这样一块无名氏墓碑,却成为名扬全球的著名墓碑。每一个到过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人,他们可以不去拜谒那些曾经显赫一世的英国前国王们,可以不去拜谒那诸如狄更斯、达尔文等世界名人们,但他们却没有人不来拜谒这一块普通的墓碑,他们都被这块墓碑深深的震撼着,准确地说,他们被这块墓碑上的碑文深深地震撼着。在这块墓碑上,刻着这样的一段话:少年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可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至于,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遂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状。当我垂锤老矣之时,终于顿悟: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做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变我们的国家,再以后,我甚至可能改变整个世界。这个故事不正是为《中庸》说的做了很好的注释吗。要想成功,先要踏踏实实自我修炼,努力使自己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境界。用自己的行动和修养去影响和带动大家一起去改变世界。 其次,我们要读懂《中庸》,就要理解它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就是天人合一,它是贯穿整本《中庸》灵魂。中庸的理论不断强调至诚至信,天人合一,顺应天道。那么就有下面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1什么是性? 2. 为什么说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 3.怎么达到天人合一?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几句话非常重要,理解这几句话对我们学习《中庸》很重要,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说的很清楚要做到天人合一,要了解和顺从“性”和“道”而后做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对性和道的理解对我们学习中庸很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千百年来沧海桑田,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有变,人的本性没有变。所有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比如我们国学里面《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实际上都是源于人身体构造内部的太过与不及。打个比方说,假如我们的肝火太盛的话(肝)木生(心)火,那么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情就会很急躁,如果肾精不足的话,我们的思维就会不够,就是思维力不够。这也让我想起前几天人事行政中心杨燕,杨主任在微信上发的“春天风多雨

文档评论(0)

wefe20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