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韦应物作品鉴赏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这三首韦应物的诗,写在一处,乍看时,很象都是五言律诗。如果读一遍,辨辨音节,就知道前二首是五言古诗
,末一首才是五言律诗。不过这二首五言古诗,完全采取律诗的篇法句法,
同样是四韵八句,不过用的是仄声韵。同样有两联对句,不过次序小有移动。同
样把四联分为起承转合。 因此,也有人以为这是仄韵的律诗。 不过,再研究研究,
如果说它们是律诗,尽管用了仄声韵,平仄还得粘缀,第一、三、五、七句,应
该都以平声字收尾,上下句中间的平仄也该协调, 而这两首诗都不具备这个条件,
所以,归根结蒂,还是古诗。
第一首是作者从扬子津乘船回洛阳时, 给一位朋友告别。 这位朋友姓元, 排行老大,官职是校书郎,故称元大校书。按韦应物诗集中提到过不少姓元的,有
元侍御、元仓曹、元六昆季、元伟、元锡、元常,还有弹琴的元老师、吹笛子的元昌。韦应物的哥哥住在广陵。韦家与元氏是姻亲,元家也住在广陵。韦应物有一首《滁州园池宴元氏亲属》,诗中有一句道:“竹亭列广筵,一展私姻礼。”可以从而揣测这些情况。还有一首“送元锡、杨凌”的诗,其一联云:“况别亲
与爱,欢筵慊未足”,和此诗首句同。这位元校书,可能就是元锡。
第一联就点明和亲爱的朋友凄然分别, 泛船在江天烟雾中。 第二联接着说泛船者是归洛阳去的人, 怀念的是广陵城的钟声树影。 广陵就是扬州。 第三联说今天彼此分别, 不知将来还能在何处相遇。 最后一联因离情别绪而引起感伤: 人世间的事情也正象江上的船,跟着水淌去,永远飘浮无定。
第二首是因为怀念一个全椒山中的道士, 因而寄一首诗去。 全椒是滁州的一个属县,这首诗大约是韦应物做滁州刺史时作的。 所以第一联说: 今天我的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住在山里的道士。如果作散文
,接下去就该说明“冷”与“忽念”的关系, 但韦应物作的是诗, 这一关系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 第二联描写他想念的那个道士此时的生话情况。 在山坳里砍了些木柴,捆束起来,挑回去煮饭。饭是什么呢 ?是白石子。古代曾有一个成了仙人的道士, 住在山中煮白石子当饭米吃。 后来就用这个典故, 形容修道者的清寒生活。第三联说明自己想念之情。在这风雨之夜,很想带一瓢酒,老远的到你那里去慰问你。可是,第四联说,在寂寞的空山中,满地都是落叶,叫我到何处去寻觅你的踪迹呢 ?
第三首是在滁州时,遇见一个梁州的老朋友,喜而作诗。唐代的梁州,即今
陕西南郑县, 在汉水的上游。 故第一联追忆自己在江汉一带作客时。 认识了这位
老友,每次相逢,总是喝醉了才回家。笫二联说:人的行迹象浮云之无定,自从
分别以后,时光象流水一样,转眼十年。第三联说:如今在淮河上又遇到了,虽
然我们俩欢笑之情, 依然和十年前一样, 可是两人的头发都已稀疏而花白了。 第四联是假设的问答句法。是什么原因,你不回梁州去呢 ?哦,大概是因为淮上秋山,风景秀美,使你舍不得回家吧。
这三首诗,文字浅显,绝无费人思索的词句,思想过程,层次分明,极为自然。译成散文,也是一篇散文诗。它们代表了韦应物全部五言诗的风格。历代以来,文学
批评家都把这种风格用一个“淡”字来慨括, 或曰古淡,或曰雅淡, 或曰闲淡。总之是表示文字和思想内容的质直素朴。文字不加雕琢,思想没有隐晦。
这一种风格的诗,创始者是陶渊明
,梁代的锺嵘作《诗品》,品评汉魏以下许多诗人的作品, 他对陶渊明的诗,
评论道;“文体省静,殆无长语,写意真古,辞必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世叹其质直。”大意是说陶渊明的文体简净,没有多馀的话。一意求真、求古,
文辞和兴趣都和婉惬当, 我每次读他的诗, 总会想到他的人格。 一般人都叹赏他
的素朴。
陶渊明身后,非但没有人继承他的诗风, 反而盛行了极其浓艳庸俗的宫体诗,直要到初唐的陈子昂、 张九龄才有意用陶渊明的风格, 来肃清宫体诗的流毒。 跟
着就出现了王维
、孟浩然
、储光羲诸人,使当时的五言诗,趋向于清淡一派,成为盛唐诗
的一个特征。
韦应物受王、孟的影响极大,他跟着走这条创作道路,但是后来居上。他是越过了王、孟而直接继承陶渊明的,我们应当注意,为什么锺嵘说:他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总会想到他的人格。可见诗的风格,并不光是艺术表现手法的成果,还有作者的性格在内。王、孟等人,只学到了陶渊明的艺术表现手法,他们的性
格却远没有陶渊明的冲和旷达。 他们的五言诗, 多数是具有陶诗的态度仪表, 而缺乏陶诗的精神。韦应物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