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学分析:第08章-降水.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 **中国东部地区的雨带随着月份的变化作周期性移动** 副热带高压各部位的结构和天气 西太平洋副高的移动与我国东部雨带的关系 Westward expansion of subtropical high has been intensified in 1990s 选取个例 过程总结 西南涡的移动路径 季风:梅雨是东亚夏季风 向北推进的产物:副高, 南亚高压,阻塞高压… 大气环流:NAO,极涡, AO,SAM。 降水释放凝结潜热影响夏季 副高位置和强度 凝结潜热释放对江淮梅雨期 暴雨和雨量增幅有作用 海温:不同区域海温影响 梅雨发生和雨量大小 其它:前期雪盖,极冰, 青藏高原积雪等… 梅雨的影响因子很多, 哪个更重要或这些因子如何相互配合影响江淮梅雨的发生发展和异常的? 典型江淮梅雨的环流特征: 高层(100或200hPa),江淮上空有暖性反气旋,是东移的南亚高压。北侧和南侧分别有西风急流和东风急流。 中层(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22°N左右,印度孟加拉湾稳定低槽,长江流域西南风与北方偏西气流汇合。 低层(850或700hPa),有江淮切变线,南侧有西南风低空急流。切变线上常有西南低涡。在地面则有静止锋,或静止锋波动,产生江淮气旋。 高纬欧亚大陆呈现阻塞形势。有三类情况: 第一类:三阻型 ,雅库茨克、贝加尔湖、东欧为三个阻高, 中纬是平直西风带,有锋区,有短波槽生成东移。 第二类:双阻型,乌拉尔山附近、雅库茨克附近为两个阻高,之间为宽广的低压槽,中纬平直西风带。“双阻型” 为“标准型”。 第三类:单阻型,阻高于贝加尔湖北方,东北低槽的尾部可伸至江淮地区上空。 1991年江淮梅雨从5月19日----7月13日,这一年入梅早(5 月18 日) ,梅雨期长(57 d),其间出现了3 次持续时间较长的特大暴雨过程,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1~3倍,时间长雨量大造成这一地区特大洪涝灾害。  1991 年5~7 月中国东部地区总降水量(a) 和季节内变率的标准差(b) 的分布 梅雨期总降水量超过600mm 的测站大都集中在长江流域,而江淮地区总量甚至超过800mm ,因而导致特大洪涝;标准差达15mm/d 以上,意味着梅雨期间季节内振荡是很强。  1991 年5~7 月平均的大尺度环流(m/ s) 场(a. 850 hPa , b. 500 hPa , c. 200 hPa ;粗实线表示副热带高压脊线,阴影区表示地形高度大于1500 m 的青藏高原) 850hPa :西南风沿着长江流域突然减弱, 典型的西南季风来自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穿越中南半岛和南海,并与西太平洋副高南侧的东南风汇合。 500hPa :江淮流域有西南风与西北风的辐合。 200hPa:副高脊线在140°E附近是断裂的,南亚高压的中心基本上位于孟加拉湾北部。热带东风急流的入口区位于南海和热带太平洋。 高低空纬向风构成的垂直纬向季风环流圈非常显著,沿着中国东部的经向局地垂直环流也非常清楚,高层为西北风或东北风,低层为西南风。因此,不同层次的水平环流的变异,特别是副高位置的变动,会导致垂直环流位相的变化,从而影响梅雨期降水的强度。 毛江玉和吴国雄,2005 此次梅雨异常原因: 原因之一,1991年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在5月25日向北移,稳定到20°N以北。比常年提早20d左右,为早梅。 原因之二,1991年青藏高原季节性增暖也比常年早。增暖早的原因可能与1990~1991年冬、春两季青藏高原积雪偏少有关。 原因之三, 1991年7月1日前西太平洋地区的ITCZ长期不活跃。使副高长期维持不动。 原因之四, 1991年4~5月孟加拉湾地区出现多次强热带风暴,有利于这一地区水汽积聚。 原因之五,多个中尺度低压云团沿梅雨锋东移发展引起暴雨。 (a) 北部/中部 导致台湾梅雨期大雨纵观示意图 (b) 中部/南部 (c) 南部/東南部 o逗點狀/雲帶; o向赤道湧動; o在臺灣西部可有波動。; o對流雲帶不伴隨逗點狀雲頭。 o帶狀; o向赤道湧動; o逗點狀/雲帶; o在臺灣西部可有波動。 o可能因高層變形場的出現而呈東北-西南走向之雲帶。 o可能因差異加熱引發之MCSs。 衛 星 o強的分流; o在臺灣北方5個緯度內之風速≧60Kts。 o氣流有分流現象; o臺灣5個緯度內無強風。 o氣流有分流現象; o臺灣5個緯度內無強風。 300hPa o深槽且有垂直地面鋒面之氣流(逗點雲型); o橫槽且有平行地面鋒面之氣流(再生型); o明顯的短波槽。 o深槽/微弱短波槽/緯流。 o緯流/微弱槽/脊 500hPa o出現低層噴流 (30~40Kts); o且在臺灣西或西北方有

文档评论(0)

学习让人进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无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