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地球科学概论_地震.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球科学概论第 13 讲地震成功预报1975.2.4 19:36辽宁省海城7.3地震(死亡1328,占0.02%)预报:4日10:30中国河北唐山 1976 年7.8级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 【242769人死亡,16.4万人重伤】中国河北唐山 1976 年7.8级大地震地震的益处? 小插曲1 孩童经历2 高中时代3 大学时代4 九江瑞昌5.7级中强震 及 四川汶川8.0大地震内容提要1 地震学的起源2 地震学的一些基本概念3 地震的成因及分类4 地震的空间分布5 地震的观测6 地震灾害7 地震预报1 地震学的起源古代日本古代日本人认为地震的成因是一条巨大的鲶鱼翻身;古印度人认为地震的成因是地下大象的发怒;古中国是认为地震的成因是阴阳失调。1 地震学的起源古代西方在古代,人民对地震都有宗教性的解释。对古代地震的许多引喻可在《圣经》和当时其他宗教著述中见到。一些显著的事件,诸如杰里科城城墙的倒塌和红海的开裂,曾被那些不迷信超自然事件的人解释为是地震的结果。1 地震学的起源古代西方第一个关于地震成因的全面解释是由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 384~322年)提出的:中心火,象闪电雷击、内部爆炸古时候人们对地球内部的想象1 地震学的起源古代中国在中国,学者们曾从很早以前的历代王朝文献、文学作品及其他来源得到地震证据。例如,1679年9月2日的三河地震,是北京附近的最大地震,在121个州府县志中都有记载;《后汉书.张衡传》,侯风地动仪。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虽一龙机发,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公元138年,陇西发生地震,千里之外的洛阳并无感觉,但地动仪却测到了1 地震学的起源18世纪以来受牛顿有关波和力学著述的影响,开启了自然科学的新时代。科学家把地震和穿过地球岩石的波联系起来,开始关注 山崩、地面运动、海平面变化等效应和建筑物毁坏。1755年11月里斯本大地震激发了现代“地震学之父”米歇尔(Michell)(1724~1793年)的灵感,他用牛顿力学原理讨论地震动,相信“地震是地表以下几英里岩体移动引起的波动”。1 地震学的起源18世纪以来理解地震成因的转折点来自对1906年4月18日震撼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大地震的研究。强烈的地面摇动是由圣安德烈斯大断层突然错动产生的,该断裂从墨西哥边界一直延伸到旧金山以北达400多千米,断裂西侧的岩块向北错动了好几英尺。跨圣安德列斯断层的篱在1906年旧金山地震之后发生3米的错动;Mw7.8;死亡6000人 2 地震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地震学(Seism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Seismos,即地震(earthquake)之意,再结合logy科学(Science)一字而成。地震学是地球科学一大分支,研究地震及其相关现象。地震岩石圈物质在地球内动力作用下产生构造活动而发生弹性应变,当应变能量超过岩体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破裂或沿原有的破裂面发生错动滑移,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并使地壳振动这就是地震。2 地震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震源最初释放能量引起弹性波向外扩散的地下源;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是能量积聚的地方它不是一个点而是具有一定的范围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为震中2 地震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深源地震(300~700km)全世界90%的地震震源深度都小于100公里,仅有3%的地震是深源地震。由于浅源地震能够产生更大的地球表面的震动,因此,浅源地震的破坏力也最大。2 地震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震中距: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2 地震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震级和地震烈度震级:指地震能量的大小的等级。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以震级标度地震大小最初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希特(C.F.Richter)于1935年研究加利福尼亚地方性地震时提出来的。规定以距震中100km处“标准地震仪”(或称“安德生地震仪”,周期0.8秒,放大倍数2800,阻尼系数为0.8) 所记录的水平向最大振幅(以微米计)的常用对数为该地震的震级。2 地震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震级和地震烈度里氏震级的确定 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幅度的对数来进行标度。如图,由实际地震图测量出P波与S波的时间差(24秒),可以知道震源距离(210km),然后量出地震图上S波的最大振幅(23mm),将两点连线,可以知道该次地震的震级为5。P波和S波速度分别为 4千米/秒和6千米/秒2 地震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震级和地震烈度震级描述震级<1级, 超微震1级≤震级<3级, 弱震或微震3级≤震级<4.5级,

文档评论(0)

学习让人进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无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