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语“一目十行”看我国书籍版面的发展演变-最新文档.docxVIP

从成语“一目十行”看我国书籍版面的发展演变-最新文档.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成语“ 行”看我国书籍版面的发展演变 从成语“ 行”看我国书籍版面的发展演变 成语“一目十行”出自于南宋诗人刘克庄 (1187—1269)的 杂记六言五首 ?二》,中有“五更三点待漏, 目十行读书” 的诗句,现代常常被人们形容为看书快速敏捷。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一目十行”之前,我国古代尚有五行并下”和“七行俱下”乃至“十行俱下”的成语, 也都是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一目十行”之前, 我国古代尚有 五行并下”和“七行俱下”乃至“十行俱下” 的成语, 也都是 后汉书 ?应奉传》载:“奉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径 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是说东汉学者应奉(字世叔, 汝南南顿人)不但记忆力超群,而且看书速度很快。东汉名儒孔 融在《汝颖优劣论》中,也说“应世叔读书,五行俱下”。 由此可知,“五行并下”是汉代人形容看书敏捷的成语。 史载南朝宋孝武帝刘骏 (430—464):“少机颖, 神明爽发, 读书七行俱下,才藻美甚。”(《南史 ?宋孝武帝纪》) 史载南朝文学家梁简文帝萧纲( 503—551)也是:“读书十 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梁书 ?简文帝纪》) 还有北齐的河南康舒王孝瑜,亦“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 行俱下”(《北齐书 ?河南康舒王孝瑜传》)。 南史》、《梁书》、《北齐书》的撰著者均为隋唐人,据 此可知“七行俱下”和“十行俱下”是南北朝及隋唐时代形容 看书敏捷的成语。 看来用一次能看多行文字形容阅读敏捷的成语历代皆有。 问题在于: 汉代人说是“五行并下”, 南北朝人说是“七行 俱下”和“十行俱下”, 而宋代人形容的则是“一目十行”。 那 么这些 “五行”、 “七行”、 “十行”的说法究竟是信口而 言呢,还是有着特定的含义。 这就要说到我国历代书籍版面的行格字数。 我国书籍起源很早, 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 已知 最早的书籍应该是产生于商代的简册书籍, 即用窄长条形的竹木 简札编连起来的书籍。 古代的简册用竹木材料制成, 汉代的时候, 竹子做的叫简,木头做的称札,简册的材质特征很明显。到了后 来,由于去古已远,就统称简札了。 简札的长度一般为汉代一尺,即现在的 23.1厘米〜23.3厘 米之间,皇帝的诏书稍长一些, 约一尺一寸,称“尺一诏”或“尺 一木”。简宽一般 1 厘米左右,也有稍窄或稍宽的。一简一般只 写一行,约二十四五个字,个别特殊的文书也有写两三行的。写 好的简用细绳或丝带交叉编连起来,称册。古代文字通假,册也 叫“策”。作为书籍的载体,只有将单支的简札编连成册,才能 容纳较多的文字,具备阅读、传播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当时还有专门用来写两行字的简札, 名称就叫“两行”, 是 简札的一种专用名词。如东汉蔡邕的《独断》一文中就有“而隶 书以尺一木,两行”,“表……多用编两行,文少的五行。”他 这里说的“尺一木”、 “两行”、“五行”都是当时简牍的名称。 两行”在居延和敦煌汉简中甚多, 它同简札一样, 都是编连成 册的。 除此之外,秦汉时代还有一种能在一块木板上书写较多文 字,完整记录一篇文书的书籍材料, 叫“版”或“牍”。 王充《论 衡?量知篇》云:“断木为椠, 片之为版, 力加刮削,乃成奏牍。 ” 版牍就是修治成片状以供书写字文书的薄木板。 版牍的长度与简札相同, 亦为汉代一尺, 考古发现的版牍多 在23厘米〜24厘米之间,故而汉代书信、文书也叫“尺牍”。 它的宽窄不定,一般窄的五六厘米,宽的八九厘米。版牍与简册 有别的是单独构成一完整文书,便于阅读,便于保存,不须编连 成册,没有脱简之虞。 版牍有时也叫“方”,如《仪礼 ?聘礼》中就有“束帛加书 将命,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这里的“名”即 铭”,就是字。意为百字以上的文书字要写在简册上,不超过 百字的则可写在方(版)上。 一块版牍书写五行字在汉代似乎是个通例,起先大约还有规 一块版牍书写五行字在汉代似乎是个通例, 起先大约还有规 定。例如汉代王充在《论衡 ?效力篇》中就有“书五行之牍,奏 十言之记” 的说法。蔡邕也说过“文少的五行”的话。 再从《仪礼 ?聘礼》中的“不及百名书于方”来看,以简札 一行二十多个字比照,一块版上也就写五行字。 另外一个佐证是, 东汉光武帝刘秀起于民间, 立国后提倡节 俭,“其以手迹赐方国者,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 刘秀在 俭,“其以手迹赐方国者,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 ” 刘秀在 五行之牍”上以小字(细书)写了十行字,作为俭约的示范。 目前出土的秦汉版牍, 其典型的特征是一件版牍记载一个完 整的内容, 大多数简牍为五六行字。 例如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出 一块版牍土的秦代版牍,版面大多书写五六行字,正背皆书,一块版牍构 成一完整文书。 甘肃省武威汉代墓葬出土的医药简牍, 上记录一个医方,四五行字不等

文档评论(0)

wq19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