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工作室的三年魔咒.docx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健身工作室的三年魔咒 不管你是健身房还是工作室,不管是一家店还是十家店,在一个僧多粥少的买方市场上,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和精益化管理不能有一刻松懈。 转眼2019年即将过去一半,很多工作室运营者表现出相当的疲态,这个半年的关键字总结下来,一个字: 累。 哪怕是一些区域性的知名工作室创始人,私底下也透露出各种疲态,甚至有的已经在寻求接盘的下家,巧合的是,这些品牌大多正处于创业三年这个关口。 更巧的是,据统计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八年,日本是十二年,而中国正是三年。如果放在整个商业环境看,健身工作室也算是中小企业的一种。 工作室“三年魔咒”的表现无外乎两个方面:赚钱更难了,风险变大了。 赚钱难:由于工作室天生在获客上就存在短板,很多工作室一开始还能通过点评或者转介绍拉来客人,但随着周边竞争加剧,客户不断被分流,新鲜血液越来越少,留存率又在短期内无法有质的提高,收入就大大减少。 还有一种是拥有数家店之后,人员、场租成本开始以指数级增加,并且每个月上的课要比卖的课更多,导致了收入支出的倒挂。 威尔仕创始人王文伟曾经说过:大部分人觉得累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赚钱,赚钱的时候是不会累的。 风险大:很多工作室老板创业之初喜欢延用俱乐部的财务计算方式和薪资管理模型,前期看到现金流充足就拿着钱不断的开店或是改善生活,而一旦一家店的经营不善,就可能导致连锁反应。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初被工作室多有诟病的俱乐部同行们,呈现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态势,虽时有跑路新闻,但在面对萧条之时呈现出更大的抗风险能力。因为健身俱乐部客观上可以依靠不断的拉新洗客户获得运营资金,而很多壮志未酬的工作室就被卡死在这一条上。 而赚钱难、风险大的情况出现之后,必然会导致大批健身工作室的生存维艰,因而也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场景。 一是场馆做培训,工作室老板纷纷从2C转向2B,乘着前期积累的口碑尚未消散,开始更多的从经营转向布道。 二是健身论坛培训扎堆,因为知道很多人不赚钱,急着要寻求解决方案,不少“培训师”就瞅准这个机会兜售培训,还附送各种薪酬方案、开单大法、获客秘笈,但世界上真的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灵丹妙药吗?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地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你凭什么要求会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呢?不过这种经营者就是各类大师最爱的韭菜型选手。 当然我们无意宣传玄学,三年这道坎的真实诱因到底是什么?了解了底层逻辑,或许大家可以不用那么迷茫。 虽然行业对于中国健身场馆的具体数量至今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但相信所有人都同意工作室的数量要远远高出健身房,根据练吧研究院的统计,即使到2019年,前者数量也至少是后者的5倍。 健身工作室的大量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创业成本的低廉。 最早的私教工作室,往往由一个或几个教练合伙,诞生于居民区内,百来平米的房间,放上一堆哑铃和几台二手跑步机,一个龙门架,就可以开门营业。但这样极小的投入,产品单价却可以卖的比投资成本高过几十倍的健身房更高。 并且这样的营收模型也不断刺激着不少健身用户的想象力,自己一年私教算下来也得小十万,不如多掏点出来和教练一起开个工作室,能免费锻炼还能赚钱。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有着相同想法的人士太多,在商业模式上不免就撞车了。据统计,如今在一线城市,健身场馆的数量已经大大超过酒吧和夜店,而用户在全国任何一个中大型城市拿起大众点评,随手就能在附近搜到找到几十甚至上百家健身场馆。 练吧圆桌的嘉宾星瀚云动健身的创始人陈海园不止一次提到,在他的健身房的一公里范围内,就有一百多家场馆并存,其中绝大部分是健身工作室,竞争的白热化可想而知。 很多人还记得三年前的健身O2O软件大战,就因为大洋彼岸出了个盘活场馆空闲时间的Classpass,国内的互联网人士也纷纷效仿之,而他们的理论依据大多就是中国健身场馆数量的猛增,与健身用户对于训练场景多样化的渴求。 第一个条件放在今天是相当成立的,可以说健身O2O过于超前生不逢时,但第二个条件至今还没有出现过。 中国人对于减肥这一首要运动目标的追逐在此不用赘述,来看看人们是否真的愿意为了健身四处游走。 国家体育总局在2013年发布的《20-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工作调查结果》中明确写道:大部分人(58.8%)选择距离1000米以内的体育健身场所进行健身活动,只有少数人,选择距离2000米以上的健身场所,如,选择距离在2-3公里的健身场所占8.3%、选择距离在3公里以上的为9.0%。 这么看来,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人的健身不是三公里的生意,而是一公里的生意,即使每个场馆都有几个远道而来的会员,但仅靠他们是肯定恰不饱饭的。 会员不仅不愿意为太远的场馆买单,就连会员数本身的增长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迅速,很多人说中国的健身渗透率达到了3%,因此得出中国健身用户达到4000万,事实上如果

文档评论(0)

w626633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