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调歌头;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三苏”;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均为北宋著名书画家,
;写作背景: 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清朝词评家胡仔:“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苕溪渔隐丛话》; ;赏析诗词三途径: ;与文本对话 :
感知内容,
品味语言 ;诵读诗词的要求;水 调 歌头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上阕:写景--望月;;讨论理解;讨论理解;讨论理解;讨论理解;本词主题;归纳小结:;中考演练,理解填空。
1、词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 。
2、隐含了作者弃绝人间,另觅家园的心曲: 。
3、暗示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 弃绝的复杂心情:
, 。
;6、表明夜深而离情正浓:
, , 。
;
7、因思念亲人而夜不成寐:
, , 。
8、下片中含有人生哲理句: ,
, 。
9、此事古难全“此事”指 ,
。 ;10、道尽千载离人???愿,在美好想象中得到人生慰藉的语句是:
;
12、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蜕变而来的句子:
, 。;水 调 歌头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与作者对话:
展开想象,
领会情感。 ;;;浣溪纱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小学已学过的篇目
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
;
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