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第十五章.ppt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五章 复混肥料;第一节 复混肥料及其 发展方向 ;一、复混肥料的概念 ;二、优缺点;三、复合肥料的分类 ;有效养分表示法 分析式表示法 以N-P2O5-K2O的含量百分数表示,如 15-15-15,表示: 15-15-10-1(B),表示: 20-10-0-2(Zn),表示: 2) 配合式表示法 用N:P2O5 :K2O及总浓度的百分数表示, 如:3:1:1,45%,即27-9-9;分级 总有效养分含量 级别 三元40% 高浓度复混肥料 三元≥30%, 中浓度复混肥料 三元≥ 25% 低浓???复混肥料 二元≥ 20% 低浓度复混肥料;四、复合肥料的发展简况 世界:始于20世纪20年代;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约占化肥消费总量的70% 我国: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约占化肥消费总量的20%;五、复混肥料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复合肥料的种类和性质 ;一、二元复合肥料 ;1.磷酸铵 ;2. 硝酸磷肥 成分:因加工方法而异(氮素主要为硝态氮) 性质:吸湿性强 施用:可作基肥、种肥和追肥 宜北方旱地;3. 硝酸钾 成分:13.5-0-46 含N12%~15%,K2O45%~60% 性质:白色结晶,吸湿性小,易溶于水 施用:适于忌氯喜钾作物,如烟草、葡萄等 宜作浸种(0.2%)和根外追肥(0.6~1.0%) 无土栽培中作氮源和钾源;4.磷酸二氢钾 ;二、三元复合肥料 ;第三节 混合肥料的剂型、品种和性质;一、混合肥料的剂型;二、肥料的混合原则: 选择吸湿性小的肥料品种,混合后物理性状不能变坏。 CO(NH2)2+Ca(H2PO4)2·H2O→ H3PO4 · CO(NH2)2+ CaHPO4 + H2O 要考虑到混合后养分不受损失 有利于提高肥效和施肥功效; ;三、混合肥料的配制;造粒;第四节 复混肥料的施用;肥效: 复混肥料与等养分单质化肥比较:肥效大致相当 硝酸磷肥系与磷酸铵系比较 旱地作物:肥效相当 水稻田:磷酸铵系硝酸磷肥系 尿素磷铵可以广泛施用 尿素普钙(重钙)系与尿素钙镁磷肥系比较 石灰性土:尿素普钙(重钙)系尿素钙镁磷肥系 酸性土壤:肥效基本相当,水稻、甘蔗等以后者较好 氯磷铵系与尿素磷铵系比较 耐氯力强的作物:完全等产等质,水稻以前者稍好 耐氯力中等的作物:基本上等产等效 耐氯力弱的作物:不宜施用氯磷铵系复混肥;结合作物营养需求状况合理使用 谷类作物:高氮磷,低钾型 经济作物:高钾,中氮,低磷型 因土施肥,结合土壤状况合理施用 根据水田或旱地选用 根据土壤酸碱性选用 根据土壤养分供应水平选用 施用时期和方法:最好用作基肥和种肥; 什么是复混肥?复混肥可分几类?各有何特点?;第十八章 第七节 土壤环境污染与防治 ;土壤污染的概念、污染物(重金属、农药和固体废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土壤净化污染物的过程 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一、 土壤污染的概述;(一)、土壤污染的概念; 中国重金属污染耕地总计:2000万公顷 中国有机物污染农田总计:6000万公顷 ;砷污染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决定从2006年起“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 2006年7月18日,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在北京启动。 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项目由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部共同承担,包括八个专题,总经费预算约为10亿元,将在除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全部陆地国土展开,计划在三年半左右的时间完成。;人类活动向土壤施加有害物质,是加速土壤污染,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加剧的主要原因。;(三)、土壤污染的定量化;生物-土壤系统法:以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污染物后,其可食部分污染物含量达到食品卫生标准,或产量因污染而减少10%时的土壤污染物浓度为土壤污染临界值,超过该值为污染; 化学法:是在生物--土壤系统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利用“土壤污染临界值”的概念,直接取其“临界值”的测定方法与指标(土壤全量或有效量),判断土壤是否受污染,或进行污染等级的划分;;背景值法:建立在环境背景值的统计基础上,能反映出环境变异的数量特征(以土壤背景值加二倍标准差为临界值)。在实践中使用较多,但不能反映出生物适应能力因环境和自身长势而变异的影响;;上述四种方法中,最基本的依据是土壤污染临界值和背景值,而土壤污染临界

文档评论(0)

xinfeiy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