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工程第三章膜分离中琴的传递过程.ppt

膜分离工程第三章膜分离中琴的传递过程.ppt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溶解-扩散模型 溶解扩散理论的具体渗透过程为: 透过物在膜的物料侧表面吸附溶解 在化学位差的作用下以分子扩散的形式从物料侧向 产物侧迁移 透过物在膜的另一侧表面解吸 物质的渗透能力不仅取决于扩散系数,也与其在膜中的溶解度有关。被分离物在膜中溶解度的差异及在膜相中扩散性的差异影响物质透过膜的能力。 物质在致密介质中的传递是通过溶解—扩散过程进行的,扩散过程基本服从Fick定律 DAB:物质A通过固体B的扩散系数m2/s CA: 物质A在膜内的浓度 Y: 膜厚 DAB:与温度的关系符合阿累尼乌斯关系式 式中 D0:比例常数cm2/s E:透过活化能Cal/g·atm 溶解—扩散模型 膜相中的扩散 在多孔膜中的扩散,与固体内部结构关系密切。扩散机理视固体内部毛细孔形状、大小及流体密度而定。 当孔道直径较大,而液体或密度较大的气体通过时,碰撞主要发生在流体分子间,分子与孔壁碰撞几率小,这类扩散符合Fick定律 当孔道直径较小,而密度较小的气体通过时,碰撞主要发生在分子与孔壁间,气体分子碰撞几率小,这类扩散不符合Fick定律,称为纽特逊(Kundsen)扩散 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过渡型扩散 膜相中的扩散 以上3类扩散区分的依据是分子平均自由程λ η:粘度,N·s/m2 P:压力,N/m T:温度,K M:分子量,kg/kmol R:气体常数,8.314N·m/(mol·k) 膜相中的扩散 多孔固体中的Fick型分子扩散通量为: 有效扩散系数 ε——多孔固体的空隙率或自由截面积,m2/m2 τ——曲折因子,对扩散距离进行校正的系数 根据气体运动学说 孔道平均直径,m 组分A的分子平均速度 纽特逊扩散可写成与Fick扩散类似的形式 其中纽特逊扩散系数 用纽特逊数 估计,当Kn≥10时为纽特逊扩散,Kn越大,用纽特逊方程计i算越准。 几种有代表性的膜内传质方程 几种孔的形状图 横截面对比 有代表性的膜内传质方程——大孔模型 将膜看成一系列垂直于或斜交于膜表面的平行圆柱孔,每个圆柱孔的长度等于或基本上等于膜厚,并假设所有孔径相同。这样,当流体通过膜孔流动作为毛细管内的层流时,其流速可用Hagen-Poiseuille定律表示。 有代表性的膜内传质方程——大孔模型 对烧结膜或具有球形皮层的膜,可能具有紧密堆积球所构成的结构,用Kozeny-Carman关系式表示。 有代表性的膜内传质方程——大孔模型 相转化膜一般具有海绵状结构,这类膜通量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用Hagen-Poiseuille定律或Kozeny-Carman关系式表示(可参考:李琳译《膜技术基本原理》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溶质的膜内传质 溶质的通量由流体主体流动引起的通量和溶质在流体主体中的扩散通量组成,假设:在膜的上下游侧表面,溶质在膜内、外的浓度比为常数;溶质在孔流中的扩散可用Fick定律表示,则溶质在多孔膜通量的表达式为: CR——上游膜表面外侧溶质的浓度 Ks1, Ks2——分别为膜表面处内外侧的溶质摩尔浓度比 Dsw——溶质在溶剂中的扩散系数 摩擦模型 当膜孔很小时,溶质、溶剂、孔壁三者间会发生摩擦碰撞,使溶质、溶剂扩散受阻、阻碍程度用摩擦系数衡量,这样的模型成为摩擦模型。 该模型假设: 1、溶质、溶剂通过膜的方式为粘性流(Poisseuille流)和扩散 2、以膜作为参照物(υm=0) 3、摩擦力F与相对速度呈线性关系 f——摩擦系数 υ——运动速度 下标s、w、m分别代表溶质、溶剂、膜 摩擦模型 在此假设基础上,应用不可逆热力学概念(通量与力的线性关系)和有关扩散理论,可以推导出如下截留率和溶剂通量表达式: K——溶质在液相主体与膜孔之间的分配系数 b=1+fsm/fsw Dsw——溶质在稀溶液中的扩散系数 l——膜厚 其它参数同前 反渗透过程传递模型 分离机理 反渗透膜上的微孔孔径约为 2nm,而无机盐离子的直径仅为0.1~0.3nm,水合离子的直径为0.3~0.6nm,但水合离子优先通过膜,该现象无法用分子筛分原理来解释分离现象。 S.Sourirajan提出了优先吸附-毛细管流动模型。 优先吸附——毛细管流动模型 溶解—扩散模型适合无机盐的反渗透过程,但对 有机物常不能适用。当压力升高对,某些有机物透过 液浓度反而升高。 膜的表面如对料液中某一组分(有机物)的吸附 能力较强,则该组分就在膜面上形成一层吸附层。在 压力下通过毛细管。 例如用醋酸纤维膜处理?—氯酚溶液时,由于后 者的亲水性,使透过液中的浓度反而增大。 膜分离工程第三章膜分离中的

文档评论(0)

173****161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