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故居参观有感.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茅盾故居参观有感 北京茅盾故居参观有感 “那月亮的好像温情似的淡光,反而把黑暗潜藏着的一切丑相幻化为神秘的美,叫人忘记了提防。” 文章开头这句话出自茅盾先生1934年中秋后写的散文《谈月亮》,我是第一次尝试看茅盾先生的散文,而在看完这篇散文后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月亮从来是纯洁无瑕的象征、黑夜前行的希望、游子乡愁的寄托,何以在茅盾先生看来月亮是一个大骗子。我对茅盾先生他的经历、他的故事充满了好奇。 借着在北京读书的机会,我有幸参观了茅盾先生1974年至1981年逝世以前居住的地方,这座不大的二进式四合院位于北京南锣鼓巷的后圆恩寺胡同13号,同周围的深宅大院比较并无不同,甚至还有些毫不起眼。在未踏入故居前,我就看到了门内影壁上镶有邓颖超题的“茅盾故居”的金字黑大理石横匾,远远的就让人产生了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在不经意间会调整自己的步伐,缓慢再缓慢;控制自己的声音,小声再小声。进入故居,我看到在前面的院子中矗立着一尊白石膏的茅盾先生的半身塑像,塑像有一些时间磨损的痕迹,可是茅盾先生的神态依旧很清晰,坚挺的鼻梁、笃定的眼神、利落的发型都清晰灵动地表现出茅盾先生独立而又带有现实主义的生活态度和文学思想。在塑像前有一个方形的葡萄架,葡萄架上还装了一个秋千,是茅盾先生准备给孙女玩耍的,如今秋千已不是当初的模样,只是隐隐地还能感受到当时的那份欢笑,感觉还在。前院真就是个标准的四合院,南屋、北屋、东屋、西屋,一面不落,这些房间都是茅盾先生的生平展览,里面陈列着茅盾先生生前的图片以及实物,包括信件、手稿、作品以及他主编过的文学刊物等。一件件的浏览,一件件的用心去感受、去体会茅盾先生当时的心情,我会感觉有些神奇、感到不可思议,这样近距离的去接触一个历史名人,就像是穿越了时空,在与他对话,又好像是在自言自语,和另一个自己交流。总之会惊讶、会感叹在他笔下革命历史与文学创作的完美结合。 来到后院,就更加能够体会到这位不平凡的文学作家的日常生活琐碎了。从会客室到卧室,一直都是简单淳朴的装饰风格,单人床、木桌、冰箱依旧还保留着他在世时的模样,尤其是这床边的木桌,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没有什么比它更重要了吧。想到这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了茅盾先生俯首创作的画面,又想到了他在1976年提笔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我走过的路》,是那么的不愿,又那么的无奈,写下了:自知来日无多,凡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一时都如断烂影片,呈现脑海。百感交集,又百无聊赖这样的句子。这样的心情,也许换做是任何一个暮年之人都会感同身受,只是对于茅盾先生而言多少有些可惜罢了。 时间走着,我也走着,不知不觉茅盾先生的故居好像就这样参观结束了,再次返回到前院,我发现自己遗漏了一处,那就是中国茅盾研究所办公室,可惜房门早已上锁,只是透过窗户依旧还能看见房间内的办公设施,还有几盆绿意盎然、充满生机的盆栽。我并不了解这里发生过什么,也许曾经有那么一群人,那么一群专业的了解茅盾先生的人聚在这里,研究讨论着茅盾先生生前的种种事迹,或者追忆着这位老人。35年过去了,北京茅盾故居基本保持完好,也许是因为来到这里的游人并不多,同其他名人故居、历史遗址相比,这里也确实有些旧了、有些偏僻了,然而对于了解茅盾先生的人而言,这样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他的故居留给后人的价值并不是可以这样衡量估算的。 细数一下,茅盾先生在这小小的四合院里生活了六年多,也许对他的人生而言这段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却为他的晚年生活抹上了一片色彩,留下了对人生、对社会、对创作更深入的思考。其实茅盾先生的故居不止这一处,而北京也只是他的第三个家乡,不过在这里他从一位文学创作者转型成为了中国文化领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这里他克服困难、倾注全力编写了长篇回忆录,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也许曲折也许遗憾也许满足的一生。 我们应当缅怀茅盾先生,感谢他留下了他的作品、留下了茅盾文学奖、留下了他的精神来激励今天的文学创作。而我感激茅盾先生,感激来到了北京,这样的一次参观,跨越了时空的交流;这样的一篇散文,明白了月亮的“教育”,其实需要多一些思考,再多一些判断。

文档评论(0)

lhl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