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39263.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线粒体形态(mitochondria); 第一节 线粒体的一般描述: ①发现:1894年,德·Altmann发现,基本形状为线状、粒状的颗粒,变形为哑铃型、分枝型;1897年Benda命名为线粒体,所有真核细胞都有线粒体。大小? ②数目:数百上千, 数目与功能相关,心肌、肝脏、骨骼肌含量丰富,淋巴细胞中线粒体少至只有几个 脑部? ③位置:分泌腺细胞中线粒体围绕分泌泡,肌细胞中线粒体围绕肌原纤维、精子中线粒体围绕鞭毛----与功能关系;;Figure:?Localization of mitochondria near sites of high ATP utilization in cardiac muscle and a sperm tail.?;第二节 线粒体的结构;线粒体内膜存在的电子传递链;膜间腔(inter membrane space):内外膜之间的腔隙,宽约6~8nm, 标志酶是腺苷酸激酶。在嵴内的称嵴内腔。 嵴(cristae):内膜向内折入,能扩大内膜的面积达5~10倍, 嵴的形状有多样栅格状、分枝状、绒毛状、平行状。;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 :线粒体内膜内表面有104~105个,由 头部、柄部和基部组成,基粒也称F0F1ATP酶复合体.;电子显微镜下的基粒;①头部:又称偶联因子F1,是由五种亚基αβγδε 组成。作用: ATP合成酶的活性,但如果不和线粒体的内膜偶联,只能催化ATP水解, F1抑制蛋白能抑制抑制ATP酶? ②柄部:连接头部和基部,寡霉素可以抑制其中的一个蛋白,作用:柄部有调控质子通道的作用。 ③基部:又称偶联因子F0,是由a、b、c亚基和其它一些亚基组成。作用:质子通道:;内外膜转位接触点(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是内外膜的接触点,该处的成孔膜蛋白形成装置使细胞质中合成的线粒体蛋白质运输入线粒体内 ;基质腔(matrix space): 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装置,如 核糖体、mRNA、tRNA、rRNA。DNA 聚合酶、RNA聚合酶等;含有 脂肪酸氧化酶系,丙酮酸氧化酶系、氨基酸氧化酶系,三羧酸循环酶系、尿素合成酶系等。 标志酶是苹果酸脱氢酶. ;第二节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③4个密码子的含义与核基因密码子不同;④自我分裂繁殖: ;线粒体的起源的两种不同的观点, 1、内共生起源学说:线粒体起源于原始的需氧细菌内共生,它们与宿主细胞间形成互利的共生关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分别演化为线粒体。 2、非共生起源学说:真核???胞的前身是一种好氧细菌,这种细菌通过质膜内陷、扩张形成的双层膜分别将基因组包围在其中,后来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分化,从而逐渐形成了线粒体和细胞核等细胞器。;二、线粒体自主的受限性;三、蛋白质转运入线粒体的过程;②转运过程: 蛋白质合成后→分子伴侣去折叠(HSP70、HSP60、HSP10; NAC)→导肽引导,ATP水解→内外膜转位接触点,ATP水解→穿膜(电荷引力和分子绞力)→导肽切除,分子伴侣帮助折叠。;第三节 细胞呼吸与能量转换;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 :细胞利用氧氧化有机物成为无机物(CO2 H2O),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与动物中呼吸现象相似,也称为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或细胞氧化(cellular oxidation)。;细胞呼吸放出的能量变为ATP的高能磷酸键(1.72大卡) ATP为能量携带、储能者、转换、环节分子 “能量货币”,(接上、断开) 非长期储能者; 物质氧化的三阶段 ①物质简单氧化: 糖类简单氧化(糖酵解) 氨基酸简单氧化 脂肪酸简单氧化 产物为乙酰CoA、高能电子、ATP ②物质彻底氧化: 三羧酸循环(TAC) 产物为水、二氧化碳、高能电子、ATP ③?能量转换: 通过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产生ATP;二、 物质简单氧化;;三、物质完全氧化:(三羧酸循环) ;;5.总反应方程式: 2CH2COSCoA+6NAD+ +2FAD+2ADP十2Pi+6H2O=== 4CO2 +6NADH+6H+ 2+ 2FADH+2HSCoA+2ATP 1分子的葡萄糖经无氧氧化、 丙酮酸脱氢和TAC循环, 共产生了6分子的CO2和 12对高能H、 4分子ATP;6.三羧酸循环能量储存方式: ①?以高能磷酸键直接生成2ATP ②以高能氢原子(4对H)一般认为是高能电子,由 NAD+和FAD+携带 ;四、 氧化磷酸化 ;1。电子传递链(呼吸链) ;表 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的组成和定位;电子传递链特点:逐级传、能量泵出质子转为浓度势能 ;2.ATP酶复合体: ;头部、柄部和基片共同形成ATP酶复合体和质子泵 质子浓度驱动ATP酶合成ATP 由于有

文档评论(0)

158****8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