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文学教育不要太功利——陈平原《六说文学教育》.doc

读书】文学教育不要太功利——陈平原《六说文学教育》.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六说文学教育》小引 ? 陈平原 ? ?为什么是“六说”,而不是四五或七八说?没什么道理,就因为这几篇东西搁在一起顺眼。别的文章要加进来也可以,但最好作为附录。多年前读法国学者蒂博代的《六说文学批评》(赵坚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对其中辨析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大师的批评很感兴趣。轮到自己编小册子,竟然东施效颦。都是“说出来”的学问,人家一气呵成,我却是拼凑的——六文只是论题相关,且立场、思路及体例接近,如此而已。 ? ?诗意的校园、文学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改进、多民族文学的融通、中学语文课堂的驰想,不敢说步步莲花,但却是每一位文学(语文)教师都必须面对的有趣且严肃的话题。作为一个文学教授,关于“文学教育”,我其实有更专深的著述,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刚推出的增订版《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比起初版来,增加三篇长文,更添上个副题“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与境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谈论“文学”如何“教育”,不仅是我若干文章或书籍的标题,更是我长期念兹在兹的心事。 ? 这么重要的话题,为何用不到十万字的篇幅来草草打发?这就说到我的一篇小文——初刊《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39期(10月23日)、后收入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观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的《怀念“小书”》。文章从钱锺书对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评论说起,表彰周书那样虽有很多瑕疵,但“能引起读者许多反想”的书籍,然后借题发挥:“现在这种‘小而可贵’的书籍,到哪里去找?记得前些年三联书店出版‘三联精选’、北京出版社刊行‘大家小书’,还有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袖珍经典’,销售情况据说都很好。可你仔细看,那都是过去时代的书,都是老一代学者写的。我们这一代,似乎不习惯写这样的‘小书’,一出手,没有三四十万字根本打不住。真的是这样吗?”不是这样又能怎样,难道你想试试? ? 是的,就是想试试。坦白交代,这是一本有意气、有关怀、有见解,但体例芜杂、毛病多多的小书。能否收获几位知音不得而知,但若能引起讨论或刺激读者反省当下中国的文学教育,则于愿足矣。 ? ????????????????????????????????????????????????????????????????????????????????2016年2月23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 ? 由陈平原《六说文学教育》引发的四点“教育”思考 ? 白宇极 ? 【书评:很久以前,就有人说“大学是研究学问而不是培养作家的”,但我也不同意这个说法,而是认为在大学期间,阅读写作与做文学研究之间并不冲突。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在于某些人单纯把写作阅读当成了一种技巧,而不是对生活、生命可以有巨大影响和关联的经典文本。任何技巧达到精深之处,都与生命的厚度广度有关,何必厚此而薄彼?】 ? 在飞机上读完陈先生的著作《六说文学教育》,感慨颇多。近年来论述教育的文论颇多,但切中时弊者少,陈先生的文章无疑属于优质。我对书中有关“诗歌与研究的对比”、对“文学史的批评和建议”、“读本的价值”以及“语文的教法”等等说法基本赞同,但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 ? 首先,陈先生对如何教授诗歌、写作和文学似乎缺乏阶段性的划分。所以我特别想确定,陈先生所述观点是否专对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呢?从六篇文章中看,似乎可以如此认定。 ? 但很显然,那应该是大学之前学生所应该完成的事情,到了大学再来打根基,是不是太晚了呢? ? 当然,我不否认在大学期间,学生的确应该继续学习阅读写作等专业技巧,但绝非仅仅停留在诗歌的创作、阅读读本和文学写作的初级阶段。同时,陈先生为了凸显诗歌等文学文本的重要性,对注重研究性的做法加以抨击,其实也大可不必。 ? 很久以前,就有人说“大学是研究学问而不是培养作家的”,但我也不同意这个说法,而是认为在大学期间,阅读写作与做文学研究之间并不冲突。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在于某些人单纯把写作阅读当成了一种技巧,而不是对生活、生命可以有巨大影响和关联的经典文本。任何技巧达到精深之处,都与生命的厚度广度有关,何必厚此而薄彼? ? 现在,很多教育研究者已经开始借鉴美国学校的做法,将阅读写作做成分级系统,将技法与研究合二为一,从小学直到大学一以贯之。我相信这样的做法,长期来看,可以解决目前陈先生所批评的现象。 ? 其二,诚如陈先生所说,目前的文学史观存在诸种问题。但陈先生批评的角度似乎有所欠缺,在我看来,目前的文学史现象根本就不应该存在。 ? 正如先生在文中所引陈寅恪评冯友兰的话: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之真相愈远。一则没有人可以胸中包揽古今中外的文学史实,论及到每一个侧面,所以文学史必然是缺失的。二来从古到今,文学即使有史的梳理,但从未曾寻求“一统”。无论哪一个作者,都是“成一家之言”,都是写出自己的欣赏和品鉴而已。所以说,文学史作为参考书籍可以,

文档评论(0)

173****38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一线资深高中语文教师,十二年教学经验,语文教学组长,研究并擅长高中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