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教演进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探讨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教演进研究   小学语文是孩子的启蒙教育,从清末民国至今,小学语文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在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时代特色下,小学语文教材也在不断的完善。   摘要:清末民国是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发端与形成时期,其演进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紧密相连。清末民国时期,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历经蒙学变革时期、国文教科书时期与国语教科书时期三个阶段,在近代社会变革的影响下完成了从近代蒙学读本到现代教科书、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成人主体到儿童主体的转型,为我国当代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不同历史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体现着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与教育价值观。研究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演进过程,有助于认知当儿童教育被赋予民族拯救的希冀时,语文教材与民族国家意识之间的特殊关系,有助于理解社会、政治等因素对小学语文教材发展的影响。这种认知与理解对于当今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撰与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教材演进;启蒙教育;儿童文学   我国传统蒙学读本可谓历史悠久,自《史籀篇》始,历经“三、百、千”,绵延千百年,对蒙童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集文史哲于一身的蒙学并不是现代学科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因此蒙学读本并非教科书意义上的语文教材。我国现代学科意义上的“语文”学科发端于清末。在风云激荡的晚清变局中,教育改良在御辱图强的历史语境下登场,当近代学堂取代了传统私塾,学科的分类便成为必然,现代意义上的“语文”学科亦从古老蒙学中挣脱而出,现代教科书意义上的小学语文教材也应运而生。清末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演进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相始终,与近代中国“儿童的发现”紧密相连,当儿童教育被赋予了民族拯救的希冀时,小学语文教材与中国民族国家意识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因此,研究清末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演进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认知传统蒙学读本是如何完成向现代学科意义教材的蜕变的,亦是我们探视近代中国社会影像的独特窗口。   清末民国时期作为小学语文教材重要的发端与形成时期,其间小学语文教材经历了从新式蒙学读本到国文教科书再到国语教科书的演化历程。本文拟从清末蒙学变革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末民初国文教科书时期(1902—1919年)、民国国语教科书时期(1920—1949年)三个阶段梳理小学语文教材形成与演化的历史,并剖析其背后的发展逻辑,以期能为当代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撰提供借鉴。   一、清末蒙学变革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鸦片战争惨败的教训使有识之士痛定思痛,纷纷将救亡图存的目光从“练军实,讲通商”转向了教育,认为救国之道首在教育。《马关条约》签订后,严复即在《直报》发表《救亡决论》,直言:“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长人虚骄,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畜。破坏人才,国随贫弱。此之不除……终致危亡而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1]一时之间,改革教育的呼声四起,谋求教育变革渐成风气。   1.教育改良思潮的兴起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改良的思想便已经开始出现。有识之士认为传统教育中的“章句之学”“帖括之艺”是无用的,对“天算、动植、形声、格致之学,皆懵然漠然不知”,“读书六七年徒以多记为功,不辨菽麦”[2],因此主张学术应为经世实学,教育应经世致用。1878年,张焕纶会同徐德基、沈成浩等在上海创办正蒙书院,其办学宗旨为“损益古今,参会中外,设为教约程式”,设置国文、舆地、经史、时务、格致、数学、诗歌等科目。这是国人自办的第一所新式小学校,开创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先河。然而,对于经世致用的迫切关注,使得这一时期对新式教育的关注更多地集中在军事技术学堂的设置,诸如北洋水师学堂、江南陆军学堂等,新式蒙童教育仍然属于凤毛麟角。   甲午战败以后,国人意识到“日本维新以来,人才文治,蒸蒸日晋,大旨皆发源于学校规制之善。其尤为得要者,在村村闾阎遍开小学。小学之要,以修身为本,以益智启蒙为用……夫蒙养者,人才之根柢也,根柢不正,萌芽奚遂。中土积愚成弱,皆由小学不立之故”[3]。儿童教育因此被提升到关系国家强弱、民族盛衰的头等大事,并受到广泛重视。梁启超便认为诸如《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蒙学读本“事物不备,义理亦少”,提出要改革蒙学读本的内容。林纾在《闽中新乐府》中有“莫言芹藻与辟雍,强国之基在蒙养。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陵驾欧人上”等句,将强国的希望寄予儿童教育。在此背景下,“开民智”渐成国人的共识,有识之士纷纷热心于举办、推广普及教育,尤其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最为普遍。   2.新式蒙学读本的出现   随着新式教育的兴起,为适应新型课程的需要,清末相继出现了一批新式的蒙学读本,语文学科较为重要的有上海三等公学的

文档评论(0)

152****25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