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历史故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洪洞历史故事 1368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然而战争和瘟疫导致黄河长江流域人口锐减,造成了河南大部地区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的凄凉惨景。 面对居民流亡、十室九空、经济凋敝的局面,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郑州知府苏琦等人的建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移民屯田垦荒政策,拉开了明代大移民的序幕。朝廷在山西省洪洞县贾村西广济寺设置移民机构,登记办证,发放路费和补助,遣送移民。广济寺旁有一株身粗数围的汉槐。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18次,5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100万人。而据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统计,当时河南人口达到189.4万人,而山西人口达到403.4万人,超过河南、山东两省人口总和。 据《明实录》记载,明洪武年间被迁移对象标准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 迁民主要有汾州府辖7县、辽州辖2县、泌州辖2县、泽州辖4县、潞安府辖8县、平阳府辖28县。这6府51县百姓被迁移到全国各地,东到山东、江苏,西至陕西、甘肃,南达河南、安徽,北抵河北、北京、辽宁共18个省,涉及500多个县。 移民对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偃师迁民以洪武年间为最多,永乐年间次之,其它年间较少。从偃师一些氏族家谱、碑文上,能看出山西移民痕迹。牛庄村牛氏家庙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游殿村《滑氏家谱》载:“自明初洪武年六年由山西迁徙而来。”焦村焦氏始祖钦系真定府平山县人。山化王窑村“自明初洪武三年山西长子县迁移。”元末明初段思齐、段思夷兄弟二人,从山西阳城迁至湾孜即段湾。偃师许多村庄的人代代相传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 移民迁徙,往往背井离乡,与亲人生死别离,千里跋涉,苦不可言。2002年偃师市启动了姓氏源流调查,对偃师300余村庄一千多个姓氏源流进行摸底调查,并查清了迁徙情况,约有35.5%的人口与明代移民有关。 明朝对人口多次组织全国人口普查。偃师最早的人口数量情况起始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偃师3961户29125人,到弘治年间1488年至1505年,偃师5421户37947人,达到明代顶峰。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些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幼皆知的民谣早已稔熟于耳。 据文献记载,明朝时,这里有一座广济寺院,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往来不绝。唐宋以来,此地又建驿站,办理四方来往的公差勤务。寺旁有一株“树身数围,荫蔽数亩”的汉槐,阳光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鹳在树叉间布满了窝巢,那是鸟的“老家”。 元朝末年,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压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化,人民无法生活,纷纷起义反抗。连年战乱,天灾人祸接踵而至,中原地区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据文献记载,当时豫、鲁、皖、苏之民十亡七八,不少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而此时的山西却是风调雨顺,连年丰收。所以同邻省相比,山西经济比较繁荣,人丁较为兴旺。山西人口稠密地区首推晋南,而洪洞又是晋南一带人口最稠密之县。明朝建立以后,面对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采取了移民垦田的战略决策,实行了大规模的移民之举,以期迅速发展生产,巩固政权。虽然不是专迁洪洞人,但其地处交通要道,这一带自然成了移民重点。为此,明朝政府便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扣押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广济寺前的汉植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荟萃、开跋外迁集中之地。临行之时,人们纷纷折槐为记,频频回首,望着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鹳窝,恋恋不舍地告别故乡,大槐树和老鹳窝深深地印在了移民们的心里。明洪武至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屡移民于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等1 0 余个省市。6 0 0 多年来,移民子孙繁衍遍布全国各地,辗转迁徙海外者又不知凡几,移民子孙数以亿计。“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歌谣也就成为海内外流传千古和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古大槐树也因此名扬四海。 古大槐树迁民遗迹,旧时人们并不十分重视,现在的建筑是民国三年洪洞人景大启、刘子林倡议募款而建。历史上曾发生了一件因大槐树庇护洪洞人民的事,更加引起人们对大槐树的重视。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三镇兵卢永祥部进攻山西革命军。卢率部顺古道南下,进军平阳,所到之处肆意抢掠,进入洪洞,仍有“半天不点名”之令,放纵抢掠。但士兵到了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膜拜,不愿离去。原来卢军士卒多为冀鲁豫籍,相互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忍抢掠,反而将在别处抢得之钱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凭着这株大槐树,洪洞百姓避免了一场浩劫,人们沾了大槐树的光,托了移民祖先的福,

文档评论(0)

软件开发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十余年的软件行业耕耘,可承接各类需求

认证主体深圳鼎云文化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24KH9F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