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视角探析公益参与和公共精神塑造的关系-管理心理学论文-管理学论文.docx

管理心理学视角探析公益参与和公共精神塑造的关系-管理心理学论文-管理学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管理心理学视角探析公益参与和公共精神塑造的关系-管理心理学论文-管理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共社会之中的位于最深处的基本道德以及 价值层面的以公民和社会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它是由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命题所构成( 帕特南,2001: 100) .这些命题与 的核心价值元素相对应,具体包括同情、诚实、正义、尊重、欣赏、公正、平等、谦虚、忍耐、理解、包容等组分( 袁祖社,2006; 赵小平和王乐实,2013) .   现代公共精神理论假定,充满活力的公民和有效的公共行政是相辅相成的、见多识广、充满活力的公民是有效的政府管理的基础所在( 党秀云,2005) ; 通过对意大利 20 个地区政府绩效的长期跟踪,帕特南发现,公民共同体对地区政府绩效的解释力比经济发展的解释力更大,一个地区的公共精神越高,地区政府绩效就越高( 帕特南,2001: 101) ,而有了较好的公共精神为基础,社会秩序也会更加井然有条( Gallogly ,2010) .此外,一个具有良好公共精神的社会还将极大地提升人际信任、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成本,进而有利于经济市场的稳定与繁荣.美国经济的巨大成功与一些西班牙语系国家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提供了证据( Goodrich,1948; Grier,1997) .因此,对一个国家而言,无论是在 、行政还是经济和社会,培养并塑造国民的公共精神都十分重要.   既然如此,那么如何去塑造国民的公共精神呢?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经验,人们依托社会组织所进行的公益参与,可以在塑造其公共精神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于是,社会组织也才有了公民学校的称号( Powell 和 Steinberg,2006) .比如,保罗( 1993: 26) 在访谈了大量志愿者后发现,当志愿者们描述自己的价值观和动机的变化时,一些人( 尤其是那些参加收容院及和平运动志愿服务的) 使用了那些曾濒临 边缘的人所使用的语言,称这些经历已经帮助他们认清了什么对他们而言是真正重要的,并且使他们变得更加敏锐、更加珍惜生命的此时此刻,其生命的态度也更加随缘.他们几乎都认同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的说法.   那么,公益参与究竟是如何塑造公众的公共精神的呢?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和 学的范畴之中.在社会学理论中,社会资本的视角最为常见.帕特南认为,参与是整个过程的核心所在.通过参与,人们获得了彼此的信任并构建起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和网络,于是社会资本被存储了起来.信任程度越高,人们之间 的几率相对越小; 而人与人之间的网络越发达,单个人 的成本便越高.因此,人们都按照多数人所期望的公民美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继而让社会充满礼貌、温情且有序的文明气息( 陈福平,2009) .在 学理论中,人们用 学习理论来解释公益参与对公共精神的塑造作用.希尔德通过对智利妇女组织的研究发现,妇女们在一系列集体行动的参与( 包括公益参与) 中,逐渐变成了有自信、自我效能感和行动能力的主体,她们甚至开始主动去挑战 妇女的旧制度.这个过程就是 学习的过程( Schild,1994) .   在管理心理学的视野里探讨公益参与和公共精神塑造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而这正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所在.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科学.从这个视角来研究公益参与与公共精神塑造的关系,将更具实践层面的参考价值.在管理心理学中,激励理论是一类专门研究如何在组织中激发人的行为和价值理念的理论,它们是对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二、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 分析框架   在管理心理学中,较为重要的激励理论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是内容型激励理论,即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比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奥德弗的ERG 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这一类理论都围绕需求的内容,即满足对象的需要来进行激励,故而又称之为需求型激励理论; 二是过程激励理论,研究从人的动机产生到最终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的理论.它的主要任务是找出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某些关键因素,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比如弗洛姆希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这些理论主要聚焦于生产组织( 尤其是企业) 内部领导者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即前者如何调动后者的积极性,而忽视了对更为丰富的其他因素的关注,比如社会结构、制度环境以及成员自身对个体行为和价值理念的影响.因此,对于与在剧烈社会转型中的中国非营利组织而言,一般的激励理论便显得较为机械和狭隘.

文档评论(0)

天降财神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