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医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过量危害与毒性 高碘甲状腺肿 可能原因,合成较多的甲状腺激素,瘀积在甲状腺滤泡内,形成了胶质大滤泡为特征的高碘甲状腺肿。 补碘时碘摄入量不宜过高、不宜过快提高剂量。 营养状况评价 (一)垂体—甲状腺轴系激素水平 T3及T4或FT4的下降,TSH升高。 新生儿TSH筛查是评估婴幼儿碘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 (二)尿碘:反映前一日摄碘量的最好指标 (三)甲状腺肿大率 (四)其他指标 儿童生长发育指标:身高、体重、性发育、骨龄 智商神经功能的检测 食物来源 含碘丰富的食物有海产品海带、紫菜、蛤干、淡 菜、海参、海蜇、龙虾等,其中海带含碘量最高。 我国用碘盐补碘的方法来防治碘缺乏 合格碘盐的碘浓度不低于20mg/kg 铜 分布 铜主要以金属-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贮存于肝脏, 以肝、脑、肾及心含量最高。 吸收:胃和小肠上部。 生理功能 1.铜参与造血过程,影响铁的吸收,运送和利用,同时促进铁进入骨髓,加速血红蛋白合成,没有铜,铁就不能传递,不能结合在血红蛋白里,红细胞就不能成熟。食物中锌、镉、汞、银过多时,可妨碍铜的吸收,锰适量时可以改善铜的利用和吸收。 2. 氧化还原体系中的催化剂(SOD、铜蓝蛋白、铜硫蛋白) 3. 维护神经系统的完整性 神经髓鞘磷脂合成需有含铜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作用 4. 促进正常黑色素形成及维持毛发正常结构 (4)行为和智力障碍 铁缺乏的婴幼儿表现对周围不感兴趣,易于烦燥,在运用智力解决问题上的主动性降低,全神贯注时间变短,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异常;青少年表现为学习能力和工作耐力降低;成人表现为冷漠呆板,在工作中休息时间增加,往往被人认为是自私懒惰。研究发现铁缺乏对行为和智力影响的原因 (5)生长发育迟缓 缺铁会使蛋白质与核酸的合成产生障碍,直接影响青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常表现为体重增长迟缓甚至停滞、骨骼异常等,可能与胶原蛋白合成需要的铁参与使脯氨酸、赖氨酸羟化有关。 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酱油铁强化行动 为何不选主食?谷物加工分散 为何选EDTA钠铁?不影响食品的口感;与铁结合力高;促进内源性铁的吸收;不受铁制剂的影响;加工储存过程中性质稳定。 为何选酱油?大约70%的中国人食用酱油,92年人均消费12.6g,酱油生产逐渐集中化。 EDTA钠铁强化酱油中铁的吸收率 用稳定同位素进行吸收试验 试验对象:10位青年女性 EDTA钠铁和硫酸亚铁的铁吸收率分别是10.47%和4.74% 铁过量 慢性中毒或铁负荷过多:主要对肝脏造成损害,过量的铁形成含铁血黄素沉积于肝脏,干扰肝细胞功能,严重时可导致肝细胞坏死、纤维化,最后形成肝硬化。 急性铁中毒:最明显的局部影响是胃肠道出血性坏死,其表现为呕吐和血性腹泻,全身性的影响包括凝血不良、代谢性酸中毒和休克。 膳食铁的良好来源: 动物性食物:肝脏、动物血、畜瘦肉 注意:牛奶(贫铁食物) 蛋黄(卵黄高磷蛋白) 植物性食物:黑色食物、深绿色蔬菜 铁的主要食物来源 食物名称 铁含量 /(mg/100g) 食物名称 铁含量 /(mg/100g) 食物名称 铁含量 /(mg/100g) 苔菜 283.7 珍珠白蘑 189.9 杏丁蘑 213.2 黑枣 102 发菜 99.3 黑木耳 97.4 紫菜 54.9 蚌肉 50.0 豆腐皮 30.8 鸭血 30.5 鸡血 25.0 鸭肝 23.1 黑芝麻 22.7 猪肝 22.6 田螺 19.7 竹笋 18.90 芥末 17.2 腐竹 16.5 豆瓣酱 16.4 鸡肝 12.0 酱豆腐 11.5 DRIs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考虑日常的丢失、生长发育、不同生理条件下额外所需、膳食中铁的生物利用等: 适宜摄入量(AI): 14~18岁:男性20mg/d,女性25mg/d 成年: 男性15mg/d,女性20mg/d 孕中期: 25mg/d 孕晚期: 35mg/d 乳母: 25mg/d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50mg/d 锌 分布 主要存在于肌肉、骨骼、 皮肤、头发、视网膜、前列腺、精子等组织器官。 影响锌吸收的因素 抑制因素: 植酸、半纤维素、木质素、 亚铁、铜、钙、镉 促进因素: 蛋白质、组氨酸、半胱氨酸、柠檬酸盐、 还原性谷胱甘肽 锌的生物利用率 动物性食物35%~40% 植物性食物1%~20% 生理

文档评论(0)

189****50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2116031000022
认证主体仪征市思诚信息技术服务部
IP属地江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21081MA278RWX8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